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支援深圳中,湖北是核心力量。80年代初,武汉作为中部工业重镇,承担了对口支援深圳的任务,当时武汉财政自留比例仅17%点,其余83%上缴中央,其中相当部分直接或间接投入深圳,在自身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为深圳提供的资金、技术、人才的原始积累。1980年,武汉中冶集团设计深圳首座立交桥——重湖立交桥,并规划全国首个保税区——福田保税区。
1982年,中铁设计院借鉴武汉航空路立交桥经验,将深南大道扩建为双向6车道,超前设计,奠定城市主干道骨架。
1985年,武汉中建三局承建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成为中国高楼建设的里程碑。
这些基建工程不仅塑造了深圳的城市出行,更输出了湖北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堪称深圳现代化的基建基石。再就是持续的人才输送与产业创新,湖北高校如华科、武大、地大等为深圳输送了大量科研和技术人才,深圳多个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背后都有湖北籍专家的身影,截止2025年,湖北籍人才在深圳高端行业科技、金融、制造占比居外省之首,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
最后,就是湖北的隐性牺牲与区域发展的深层逻辑。若将视角拉长,湖北对深圳的贡献暗含着一种区域协作的大局观。改革开放初期,武汉作为工业强市,本可优先发展自身,但通过财政上缴、人才输出,助力沿海先富,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战略牺牲。深圳的崛起始于湖北的基建布局与技术赋能,深圳的发展史上,处处可见湖北人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也成就了湖北人九头鸟走遍天下的商业传奇。将所有背井离乡、投身城市建设的湖北人,他们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现在,全国首富前列,都是武汉高校人才,武汉大学排名热度不输清华北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