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实事求是,不喜欢过度吹捧。然而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的后期决断上,确实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军事眼光了不起,甚至可以看到彭德怀元帅所看不到的地方。
志愿军第三次战役,过程很顺利,但是有些过于顺利了。美国最高军事指挥官换成了李奇微,面对志愿军的乘胜追击,李奇微采用的方式是:接触——撤退——接触——撤退,一边消耗志愿军的弹药物资,一边又让志愿军看到攻击目标和希望,志愿军白白消耗了弹药物资,却没有获得多大的战果。这时候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与朝鲜的金日成,以及苏联代表对于是否继续追击产生了分歧。金日成以及苏联军事代表都是主张一鼓作气,将联合国军赶下海。而身经百战的彭德怀元帅本能的觉察到了危险,美军不是溃退,而是在设置陷阱,一直追击,生死难料!
彭德怀可以无视朝鲜和苏联的意见,但是不可能对于追击还是就地防御的决策不上报毛主席。毛主席的意见是:夺取汉城。这个目标不是就地防御,也不是一直追击。并不与彭德怀的意见完全一致。从军事角度来讲,现在越前进越危险,那为什么不就地或收缩防御?只是出于政治考虑?我觉得不是,彭德怀对于军事上的顾虑,毛主席不可能忽略,像蒋介石那样只为政治面子无视士兵的生命。
我们从复盘战争看看原因。首先说李奇微,对于志愿军的进攻,他是有所准备的,已经做好了在哪里建立防线,和疲惫的志愿军硬碰硬的计划。如果志愿军真的过早的停止了进攻,李奇微就会把防线向前建立,以缩短反击距离。果然志愿军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攻进汉城,和最开始的计划是完全一致的!李奇微已经彻底相信了志愿军会一直进攻下去,所以开始按照原计划布置防线,等着以逸待劳打防守反击。可是这个时候志愿军忽然停下了脚步,开始就地布置防线,这样不科学啊!如果出于军事考虑,志愿军就不该打汉城。如果出于政治考虑,打下汉城起码要在前进一些,再打出汉城的纵深防御距离,因为汉城多在志愿军手里一天,面子就打一分。可是现在志愿军停止前进了,就造成了一个时间差,理想的攻击距离并没有出现,又要命令部队由守转攻,打乱了早期的计划,调动大量的军队改变行动是需要时间布置的。这样攻击效果也会打折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知己不知彼,战则半败。
在联合国军由守转攻的时候,志愿军已经做好了防线和应对措施,东顶西放。38军在汉城附近的防线上,竟然和进攻的美军打得有来有回。一方面和38军厉害有关,一方面也和美军准备不够充分有关。因为如果美军花时间做充分准备,志愿军的防线也会越稳固。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西线横城反击战,韩军被歼灭了2万多。只可惜后来在进攻砥平里的关键战斗中,志愿军指挥失误,功败垂成。可是即便是这样,李奇微的反击只是收付了汉城,没有大量消灭志愿军,却大量的损失了韩军,双方又拉回了三八线对峙。
我们从美国司令换成李奇微以后来看,志愿军所有的能够大量消灭联合国军的战斗,都是防御战、反击战,以及短距离攻坚战。没有一次是长距离的主动进攻的战斗!相反,我们损失最大的战斗都是主动进攻的长距离战斗,以及被反击的战斗,这是制空权差距、武器差距和物资补给能力的差距决定的。可是如果打反击战、防御战最需要的就是战略纵深,地盘越小,越没有打反击战防御战的本钱。
在第三次战役的末期,毛主席明显是看到了这一点。而李奇微的感觉是:为什么志愿军指挥官一点错误也不犯。麦克阿瑟估计会这样想:李奇微这样打,100年也统一不了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