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以前叫徽州,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地带,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徽商,徽派建筑,徽戏等都在历史上有大名,还有徽墨与歙砚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硬核。就是安徽省所以叫安徽省,也是安庆与徽州的合称,随着近年旅游业兴起,当地为了提升知名度,在八十年代,把徽州改名黄山,一山压一州。黄山确是日显,徽州渊源流长的文化与历史,也确实有些暗淡,龟宿一角的小小徽州古城顿成无根浮萍。山很高,城很小,也许再过些年,大家会奇怪为什么不叫黄山古城,而叫徽州古城呢?这徽州到底是从哪冒出的?州到山前没有路,到底是点铁成金,还是买椟还珠,真是一笔胡涂账。
古城之外无徽州。徽州古城也不大,不过纵横几条长巷深巷许多短巷罢了,再精美也很难承载博大的徽州文化。走近古城,有种参观古墓的感觉,徽州古城就是徽州文化的墓坑,出土些代表徽州历史的文物。重点是府署,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却收门票。我没进,宁原走在幽深的曲巷,虽然两边建筑普遍不超百年,但漂亮的马头墙更让人着迷,这是最直观最鲜活的徽州文化代表,有个专有名词叫徽派建筑,一望就让人想到徽州,徽气是扑脸而来,让人无处可躲,也不想躲,只想一味的沉醉其中。问十个人对徽州的感观,至少有八个,眸中心间晃动得是一堵堵高高的白白的马头墙。尽管这是徽州文化中最常见,最日常的,对普通人来说,最是日常最难忘。徽墨歙砚固好,却不是常人能普遍欣赏,还不如走在曲巷,看老宅,欣赏大门上的各式檐顶,和起画龙点睛的马头墙。
徽州文化,有多少是独树一帜,有多少是与众不同,不是孤陋的我能所知,古城里却有明明白白的物化。牌坊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与细胞,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没有牌坊的中国文化是不可想象的。虽然牌坊有千千万万,造型千变万化,不论二柱单门,或四柱三门,甚至六柱五门,万变不离其中就是牌坊平面的,投影是一线。这里却有许国八脚牌坊,是全国独一座。说八脚还嫌不够直观,我更愿意称它为四面坊,它的外型就像四座牌坊组合成一座方形牌坊,投影不再是线而是方形。前后两排石柱,共八根,故称八脚牌坊,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去,都像一座方形房子。许国是何许人?明朝大学士,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这座四面坊或说四方坊,除了外型独一无二,历史悠久,还雕刻精美,古朴大气,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要我选一样代表徽州,私意以为非它莫属,这是徽州人的丰碑,精神与物质丰碑。
如果,你觉得许国坊只是明代建筑,不足以代表两千多年的徽州历史,且坊只算一种纪念性建筑,更没法涵盖博大精深的徽派文化,那么你不妨走出古城南门,沿着练江,走一趟新安古道,古道上有李白问津处,这是诗仙走过的古道。然而古道不是重点,甚至诗仙也不是重点,是离城一二里外的练江上有一道堤坝,名渔梁坝,筑于唐代,是徽州著名的水利工程。坝体全为石筑,大石以小石为榫卯,宽数十余米,长百余米,留三个缺口过水,缺口依次渐升,自动适应江水盈枯,保证上游水盈不滥,水枯能行船,看似简单,实即科学。坝是不能过船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蓄水,保证水位能通船,因在徽州城外,便成水陆码头,上人来车往,货物上下中转,所以非常繁荣,极可能是徽商征战天下的出发点。如今虽水缓波平,昔日却是车马喧天,至今岸上还有渔梁古村一条主街沿岸而筑,有不小古屋老宅。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是徽州人自己的大运河?坝一边江水荡漾,另一边水浅如滩,散落有成堆的岩石,一丰一枯,渔梁坝仍在发挥功能,可以想见在古代其作用是何等巨大。诗仙李白就是在此问津,想搭船访友。
渔梁坝,徽州最美的石坝,有了它,古徽州不再在水一方,而是可触可感。
20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