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话很不负责,喜欢用低概率事件来证明可行性。比如说,你和某人说:“从20层楼跳下去会摔死的。”某人却说:“那也不一定啊,谁谁谁,某某某从21层楼跳下去只是轻伤。”这时候你该说什么呢?最有力的一句反击是:那你从20层楼跳一下试试。某人绝对不会跳,只能被打脸。
对于孩子的学习,最毁孩子的一句话并不是:读书其实没有那么大的用处。因为这是事实,我们是应该认可的,并且可以在后面加上,只是可以给人生多一些选择和可能。到今天,我发现最毁孩子,尤其是最毁有学习资质的孩子的一句话是小学阶段说: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用管,因为本身就是那块料!如果哪个家长相信这句话,真的可以断送孩子学习的未来。在今天,你随便找个孩子正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家长,假如他的孩子成绩尚可,他就不会这样讲。
那我们说回这个问题:有没有孩子可以学习不用管,孩子就很有出息。对此,我的回答是:在小学阶段,40年前肯定有,20年前很少有,今天的大城市,根本没有!那为什么今天没有了?主要是3个原因:第一是以前教育在同一起跑线,今天教育资源倾斜。即便是家长参与学习都存在不平衡,家长放弃学习,基本等于送孩子出局!第二是以前数码娱乐没这么发达,孩子能够自动产生学习兴趣,今天数码娱乐基本上剥夺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兴趣。第三是以前的教材,对于资质好的孩子,可以自学其中的大部分知识,今天的教材有防自学设计,没有老师或家长引路,孩子根本无法自学。基于这三个特点,孩子学习一旦落下,就很难再赶上。
如果有人和你说:“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用管。”你就问他:“谁能做到?”他要说我自己就行。很简单,你让他做一下小学三年级试卷,看看他是不是短时间都能作对。我说过小学必须对孩子进行服从教育,家长必须要求孩子用最科学高效的办法学习,而不是自己有学习之心,方法自由掌控。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班里有个女生X,聪明但脾气不好,家里边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是基本不管她学习,但是报班。在一年级时期末考试,语数英三科成绩,X两科满分,一科98。儿子语文70多,数学和英语80多。家长只报班不参与学习的孩子,能考到这个成绩已经是非常厉害了,老师也承认X聪明。但是到了三年级,X的数学成绩就不如儿子了,英语差不多,语文略强一点。到了五年级,X的成绩就全面不如儿子了,并且相差越来越远。因为成绩越来越退步,X也就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了。
我认为家长是需要参与孩子学习的,而不是只是出钱报个班,带着去了事。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学习,知道他当前的学习状态,对于孩子所遇到的学习困难,要考虑如何去解决。有些家长的自身知识水平解决不了孩子的学习问题,那就要教孩子怎么去请教老师。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心态问题,又该如何调整。以及在小学阶段要考虑如何培养孩子意志力问题......
有人可能又要质疑了,如果家长参与孩子学习,什么时候是个头?确实,家长不该始终参与孩子学习的,这样孩子无法独立,但是以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情况看,到孩子初二之前是一定要参与的。就我而言,陪伴孩子学习到初三。在参与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逐步放手。至于如何逐步放手,篇幅所限,下次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