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另外一种体会,关于国学大师或老师。
现在见到的所谓国学大师或老师,无外乎两种情况 : 第一,你搞错了!第二,他是个骗子,文明的恶棍。
"国学"概念是什么至今有争议。但与胡适等提出“整理国故”有关,分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有存有去,再造新的文明。或者叫“国故学”,或所谓的“国学”。
“国故学”也好,“国学”也罢,起码要有专业化的基本训练。而那些所谓国学"大师""老师"们缺的正是这个。
基本训练是什么呢?公里力的《摽有梅》帖子说的非常好,就治学而言,无论文科、理科,证据和逻辑两者并重,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国学之名解读《论语》等古典,证据训练至少包括三项: 训诂、考据和注疏。
一是训诂。训诂,简单点说就是把中国每一个方块字,找到它不同时代的含义,以及不同时代的流变,如果你不能对每一个中国文字找到它的古含义和流变进程,你根本无法解读比如古代的经典《论语》等等。用今天的中文含义解读,都是误导,是骗子。
第二,考据。考据,就是一个学者研究问题时,必须把前人对这个问题的全部研究资料都收罗到位,这叫考据学。你别把它理解成考古学,考古是要挖坟墓的! 挖坟墓在中国是最缺德的事。那么它能干什么?翻故纸堆。
第三,叫"注疏","注",就是不仅在考据上把相关资料找齐,你还得把前人在书的留白处,在书中考据文献的注文都得找到位,这叫"注"。所谓的"疏",就是后世文人对前面文人注文的注文,叫"疏",你也得搜罗到位。它在干什么?全都在翻故纸堆向后看。
什么人朝前看啊?年轻人啊! 年轻人一定总是朝前看。啥人朝后看?中老年人啊!活的年头越多回忆就越多,就越丰富,就越牛逼。
所以你看,那些以国学为由解读古典的各种"国学馆""国学堂",就专门骗中老年人。线下曾经风头无两的各种"国学馆""国学堂"被国家严厉打击后,就转向了网线上。
其实,网络骗子与学者很好区分,比如公里力码的《摽有梅》才能叫"解读",训诂、考据和注疏三样都有,特别是逻辑思维训练很出色。而骗子就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严格的学术训练,靠硬装逼不行!
所以,解读任何古典书籍,凡是脱离公里力"解读"《摽有梅》这种样本模式,基本都是骗子,都是文明的恶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