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10-30 14:58 编辑
申明在先:我不懂佛,不学佛,不入教。故而,“诸法无我”,虽是佛教词汇,我是真不能专业阐释。只就我的直觉,聊聊俗人眼里的:无我。
诸法,我不多涉及,大抵是存在吧?世间万物,万物万相,都是存在。其中有一个“我”,按理来说,也是存在。
然,这个“我”是什么呢?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这,便是很多人在思虑的内容,包括我。是的,你没看错,我在想“我”,是怎样的一个“我”。
多年前,看过一则寓言。具体记不太清楚了,大致逻辑是在的。说是有一只猫(不确切)爱上了一只鸟(许是天鹅),鸟儿烦不胜烦,就问猫:你到底喜欢我哪里?
猫抒情,啊,你的眼睛,明亮又美丽;于是鸟儿把眼睛抠出来给了猫。
猫大吃一惊,就换了个角度,说你的羽毛洁白又高雅;鸟儿就把羽毛抖落一地,都堆到了猫的面前。
依此类推。鸟儿把自己挨个儿拆解,逐一奉送给了猫,结果的结果是猫哭着跑掉了。
回到话题最初:哪个是“鸟”呢?或者说,哪个是猫想要的“鸟”呢?似乎每部分都是,拆解开来却发现,哪个部分都不是。便是遍寻身体,都找不到这样一只“鸟”。
“我”,如此相似。从存在而言,“我”在哪里?
从前看过一本连环画,依稀记得名字叫,《逆光》,讲青年男女爱情的。男主擅长写情书,其中有一句话,当时就把我惊艳到了:你每天清晨起来会发现,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
这个句子不单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存在”,用来诠释另一个层面的“无我”。
众所周知,时空在变化,瞬息万变的变,作为万物之一的“我”,怎么可能不随之而变?随时空而变的“我”,连同新陈代谢的“我”,哪一个是能“固存”的?而况,就算“我”不变,他人看“我”的角度也不同了,这一刻的“我”和上一刻、下一刻的,也必然是不同的,请问:“我”是谁,“我”在哪里?
就会有人说了:心,或者说,灵魂。
心所代表的“我”,或者说,“我”所代表的心,是不变的吗?有人说,心,是这个世间最不靠谱的。须知:念念不停,随生随灭。
为什么总有人见异思迁?为什么婚姻有3年、7年、10年之痒?就因为“心”会受内、外环境影响,或者会被情绪所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都是“心”在作祟。这个心,是“我”吗?“我”能做心的主吗?而况,“我”就算能做这一刻的主,能做下一刻的主吗?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心吗?是上一刻的心,这一刻的心,还是下一刻的心?
你瞧,身体和心念里,都找不到既定的“我”,那么,“我”到底在哪里呢?是在物质(身体)和精神(心)之外吗?设若有这么一个“我”,超然存在,脱离肉身和灵魂的束缚,其实它已经不是实体的”我“了——或可以称它为“无我”。
想起一句话:上帝以万物为刍狗。不为身心所累,不徒增烦恼,便连“我”也列入刍狗范畴。而这所谓的“刍狗”,便是诸法,全部的存在,或存在之一。又何谈“我”呢?
若真要求一个“我”,大概便是“执”,“我执”或“法执”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