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为政篇·第一章》为政以德
查看: 664|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政篇·第一章》为政以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0-27 09: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0-27 09:24 编辑

2.1.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逾]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0-27 09:17 |只看该作者
编撰者引用孔子语录,一上来就提出大原则:“为政以德。”

只可惜,两千年来未曾有人得其真意。钱穆解读说,“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所谓以人治人”,可谓古今注家共识。李零借此揶揄,“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希望,当政者都是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榜样,‘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他对德字似乎天生仇恨,又乘机践踏说,“古人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真的以德治国。德只不过是装饰罢了,就像厕所里面撒香水,让你不觉其臭而已。”此狂此妄,怎一个浅薄了得。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0-27 09:20 |只看该作者
道,最早以“人”在十字路口来表示。金文时以“首”代“人”,成了“道”字原型。德,先在十字路口加“目”表示看路,再加一根直线表示循道。也就是说,德的本义是循道而行。后来加上“心”,更突显了主观上的遵道而行。《大戴礼记·主言》说“德者,所以遵道也”,可谓正解。

孔子正是从这个本源意义上,提出了“为政以德”,以遵道而行来治理国家。若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这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表述,与传统理解的用个人德行来治国可谓风牛马不相及。
孔子认为,以遵道而行来治理国家的效果可比星云图:“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像北极星安居其位而群星环绕那样自然有致。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0-27 09:20 |只看该作者
★传统将“德”解为道德楷模,故如下断句:

[旧断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新断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按照旧断句的逻辑,本体是“为政以德”这种人,喻体是“北辰”,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不得不添加“自己”代表为政之人。其实,本体是“为政以德”这种行为,喻体是“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呈现的星象。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0-27 09: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0-27 10:12 编辑

遵其道而致自然,这是无为而治的最形象化比喻。接着再引孔子语录点评这种为政之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是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原名。孔子晚年专注于文化整理,从三千多首诗歌中选取合乎教化的三百零五首,汇编成集,取其整数叫《诗三百》。因为当时是唯一诗集,所以更多时候简称《诗三百》为《诗》。

一言,传统解为“一句话”,过于表面化了。这里指一个观点。

思无邪,引自《诗·鲁颂·駉》。思,无义发语词。无邪,没有邪路,亦即正道。合起来:《诗三百》,用一个观点来概括,叫“正道”。


这是编撰者巧借孔子对诗经的点评,给“为政以德”做点评:正道!从中可以看出,编撰者的用心在论语中无处不在,只不过隐藏较深罢了。这不,编撰者再次引用孔子曾经论政的语录,说明“为政以德”之正道: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以权柄之力领导国民,以刑罚之法整治国民,(国民如果犯错了)会逃避责任而不感到可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遵道之行领导国民,以礼教之法整治国民,(国民如果犯错了)有知耻之心并且能循规蹈矩。

从两种后果看,“导之以德”与“导之以政”的优劣一目了然。

《荀子·哀公》有一个故事,讲颜渊曾经预测说,东野毕虽然驾车技术好,但他的马早晚逃跑。不久应验。鲁定公问是怎么料到的,颜渊说“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东野毕每每鞭马奔驰,故知他的马早晚会逃跑。正因为如此,孔门主张强力管制不如遵循人性,通过道德教化可使得国民自我管理。可以说,孔子这个教导非常重要,至今具有指导意义,可惜传统解“道之以政”为用政治来领导人,解“道之以德”为用德行来领导人,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首先,哪国不是用政治来领导人的?有什么不妥吗?其实,政,不是指政治而是指权力,如季氏篇“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以权力来领导人,也就是以权压人,国民自然避之不及了。其次,德行属于个人修养,可以用来影响他人,但怎么可以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来领导人呢?解为以遵道之行来领导人,则体现出顺应人道而尊重人性,自然是英明领导得人心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0-27 09:23 |只看该作者
集语编撰至此,本已说透遵道为政乃正道,但编撰者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强调遵道而行,又引入一段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顾宪成《四书讲义》说是孔子“一生年谱”,程树德《论语集释》说是孔子“一生学历”,李零说“这等于孔子的简历”,全部以虚当实了。注意,孔子言及岁数时全部取整,请问,谁的履历能如此步步凑整?再看内容,如果换个人说自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家是否认为他大言不惭?难道孔子圣人了,就可以如此大言不惭了?当然不是。其实,这是连续省略句,后面全部承前省略了首句的志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志于]立,四十而[志于]不惑,五十而知[志于]天命,六十而[志于]耳顺,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因为立志,所以言及岁数时取整,相当于我们人生规划,以五年或十年为期,一个年龄段接一个年龄段地推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显然将“志于学”等同于“入大学”了。但联系子张篇的一个对话: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跟谁学的?子贡反问,“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由此推测,或许孔子没上过大学,志于学应是志于学道。

“三十而[志于]立”。前人解“立”为自立,但自立未必跟年龄关联,如孤儿大多数很早自立,而无能者往往一辈子难以自立。也有人解为成家立业,更不合孔子19岁已婚的史实。至于传统联系“不知礼,无以立”,认为知礼而立,但是,知礼只是立的必要条件,不是立的本身。我以为当指立志于立足社会。孔子三十多岁开始办学收徒,从“志于学”转入办学教育,这可做他“三十而志于立”的标志性事件。不久,鲁国权臣孟僖子嘱其二子向孔子学礼,可见孔子在社会上打响了自己名号,立足社会初见成效。

“四十而[志于]不惑”。朱熹解“不惑”为“皆无所疑”,今人译文“不再有疑惑”,未达。世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无论多大年纪,对于有些事物看不明白而有疑惑,不是很正常吗?这里之不惑,当指犯糊涂。试想,四十岁乃人到中年,经历人生一大半了,还会犯糊涂,那就不应该了。回想孔子从齐国受挫归鲁的那几年,或许迷茫正如《西游记》片头曲所唱,“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但当窃取鲁国朝政的阳虎诚邀他出仕时,他虽然碍于礼节表面上答应,但实际不从,不犯糊涂。

“五十而[志于]知天命”。天命,传统一般理解为天定命运,如李零解读说,“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如此消极的天命观,绝非孔子本意。《说文解字》注“命者,天之令也”,甚是。所谓天命,古指上天意志,今谓自然法则。人到五十,也算是历尽了风雨,如果依然不知上天有意志,不知自然有法则,冲动莽撞如少年,前半辈子算白活了。更重要的是,时人一般寿短,五十岁了还看不淡生死,就该忐忑后半生了。

“六十而[志于]耳顺”。杨伯峻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李零也说“比较费解”。有个成语叫喜闻乐见,闻喜则耳顺,乐见则眼顺。无论眼顺还是耳顺,归根结底是因为心顺。眼顺不顺取决于所见现象,耳顺不顺取决于所闻言论。如果耳闻对己褒贬而耳顺心顺,意味着宠辱不惊,因此,孔子说耳顺的真意是宠辱不惊。当孔子师徒在郑国失散,有人笑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听说之后,点头称是欣欣然,正是宠辱不惊之境界。当时孔子正是六十多岁,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活赚了,如果还看不淡是非而起波澜,那是越活越回去了。

“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传统两种解读。一解“从”为随从,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一解“从”通“纵”(放纵),纵心所欲而不逾规矩。我以为俩解都通达,但结合一起或许更好:即使纵心所欲也不逾规则,即使不逾规则也能随心所欲。人生七十古来稀,若能如此,但已臻化境。

综上,孔子自述立志历程,借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无疑是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道,三十岁时立志于立足,四十岁时立志于不犯糊涂,五十岁时立志于明了自然法则,六十岁时立志于做到宠辱不惊,七十岁时立志于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

如此根据每个年龄段的特性,不断立志推进,正是遵道而行也!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0-27 12:40 |只看该作者
留个脚印。回来读。。。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10-27 13:08 |只看该作者
五十知天命,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天命观,这句也是最容易分歧的地方。

朱熹以宇宙论方式理解天命。
李泽厚理解天命即命、立命,正命,他认为人生在无可估量的偶然性中却不失其主宰,才叫知天命。
国外学者说法,知天命意味着那个时代的50岁已经是成熟高龄段,对自己的生命产生自觉,意识到只能这样或只能那样,并顺从接受。
我大胆猜测,孔子所处的周朝《礼记·王制》里提及“然五十始衰”,意思这个年龄爵位不至,加上《宪问》里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引申出五十岁啦,身体衰老啦,大概也没啥出头之日啦,但重新了解到原来上天赋予我的真正使命是传道啊。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0-27 13:15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0-27 13:08
五十知天命,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天命观,这句也是最容易分歧的地方。

朱熹以宇宙论方式理解天命。

重新了解到原来上天赋予我的真正使命是传道啊。


——————
如此解读,无疑孔子在凡尔赛了。
自吹不是孔子的性格,即使凡尔赛。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10-27 13:17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13:15
重新了解到原来上天赋予我的真正使命是传道啊。


好吧,以后不替孔子胡乱凡尔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10-27 13:27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0-27 13:17
好吧,以后不替孔子胡乱凡尔赛了

作为旁观者,得出你这个结论很正常。但如果将自己代入孔子,就出不来这个自我感觉良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10-27 21:20 |只看该作者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这一则,竟然在这个论题下。。。是我忽略了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10-27 21:24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09:17
编撰者引用孔子语录,一上来就提出大原则:“为政以德。”

只可惜,两千年来未曾有人得其真意。钱穆解读 ...

天生仇恨这个词,把我笑得不要不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10-27 21:27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09:20
★传统将“德”解为道德楷模,故如下断句:

[旧断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个两种断句,在我看来,都是“为政以德”为本体的一个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10-27 21:29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09:22
遵其道而致自然,这是无为而治的最形象化比喻。接着再引孔子语录点评这种为政之道:“《诗三百》,一言以蔽 ...

这一则,跟我的想法差距甚大。。。我得再好好想想~~~~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10-27 21:31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0-27 21:27
这个两种断句,在我看来,都是“为政以德”为本体的一个意思、、、

表面上都是“为政以德”为主体,但传统解读更多强调的是“为政以德”这个人,我的强调是“为政以德”这个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10-27 21:31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0-27 13:08
五十知天命,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天命观,这句也是最容易分歧的地方。

朱熹以宇宙论方式理解天命。

最后一句,笑喷~~~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10-27 21:32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0-27 21:29
这一则,跟我的想法差距甚大。。。我得再好好想想~~~~

想法差距大,很正常,你们读的都是碎章的论语。我是将论语上下章节根据内在逻辑串联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10-27 21:35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13:15
重新了解到原来上天赋予我的真正使命是传道啊。


我的理解是:四十始定,不为内、外所惑,类似八风吹不动。五十知晓天命,活得通透、纯粹了,类似返璞归真。。。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10-27 21:36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21:32
想法差距大,很正常,你们读的都是碎章的论语。我是将论语上下章节根据内在逻辑串联了。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都是零零散散在读~~~所以看见这一则的归属,还有点很神奇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10-27 21:37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21:32
想法差距大,很正常,你们读的都是碎章的论语。我是将论语上下章节根据内在逻辑串联了。

其实我刚才有个瞬间感觉,是这个章节的定名,会不会类似从前古诗文没有标题,直接援引第一句~~~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10-27 21:39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09:23
集语编撰至此,本已说透遵道为政乃正道,但编撰者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强调遵道而行,又引入一段孔子自述: ...

因此,孔子说耳顺的真意是宠辱不惊。当孔子师徒在郑国失散,有人笑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听说之后,点头称是欣欣然,正是宠辱不惊之境界。
=
我理解的耳顺,是能够放空自我,听得进去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宠辱不惊——这个词,我在四十不惑里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10-27 21:39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0-27 21:35
我的理解是:四十始定,不为内、外所惑,类似八风吹不动。五十知晓天命,活得通透、纯粹了,类似返璞归真 ...

你我解读是一致的啊。
四十,不为内、外所惑就是不犯糊涂啊
五十,活得通透、纯粹了,类似返璞归真,就是知道了自然法则,看淡生死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10-27 21:42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0-27 21:39
因此,孔子说耳顺的真意是宠辱不惊。当孔子师徒在郑国失散,有人笑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听说之后 ...

听得进,还是第一步。第二步,内心顺不顺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4-10-27 21:43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09:23
集语编撰至此,本已说透遵道为政乃正道,但编撰者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强调遵道而行,又引入一段孔子自述: ...

“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
=
这句,我的理解是:人生节制(自律)为最美,……到七十岁,这种自律已深入骨髓,灵魂,成为自然的表达,故而返璞归真的从心所欲,也依旧在某种自律的范畴,不需要刻意去拘束或遵守~~~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4-10-27 21:47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21:42
听得进,还是第一步。第二步,内心顺不顺呢?

耳顺,是表象,心顺,才是本质。心不顺,耳,如何顺?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10-27 21:49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0-27 21:31
表面上都是“为政以德”为主体,但传统解读更多强调的是“为政以德”这个人,我的强调是“为政以德”这个 ...


无碍,都有道理。我也侧重为”为政以德“事儿~~~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10-28 10:02 |只看该作者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
把金文百度了一下,外延一点小知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4-10-28 10:04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0-28 10:02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 ...

好学生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4-10-28 10:07 |只看该作者
研究先秦文献,首先要研究甲骨文,知其字源和本义,然后佐以研究金文,观其含义演变,才有可能精准文献真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