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4-4-6 23:28 编辑
05自武侯祠打车,来到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浣花溪畔。这里虽名草堂,实际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亭台楼榭,茂林修竹,当然必定会有一处茅屋草舍来做东的。不过此草堂绝非是杜工部当年居住的那座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座寒酸的茅草房子早已被秋风所破,有诗为证。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据说他远祖杜预曾在晋朝官位显赫,进士出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曾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人。缘此,杜甫曾经不无骄傲地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且有远大政治抱负,很想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天不佑良才,开元年间应试不第。人生不得意,信马走江湖。于是,他背起行囊遍游大江南北。直到三十岁时他才回到了洛阳。
天宝三年,三十三岁的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相识于东都洛阳。记得闻一多先生曾经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他们这段奇遇: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金墨,大书而特书。譬如说,晴天里太阳和月亮走对了头,尘世间不知要有多少人焚起香案望天遥拜,庆祝这上天的吉祥。如今李白与杜甫这诗坛的两耀劈面走来,不同样值得庆贺吗?
其实,称李白与杜甫是诗坛双子星,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因为此时曾为翰林学士的李太白早已是诗名满天下的耀眼明星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对仙风道骨的李青莲无论是气质相貌还是诗歌才华都非常崇拜。他第一次见到李白时与贺知章感觉一样,惊若谪仙人。这年秋天,李白与杜甫一起漫游梁、宋间,第二年他们又携手同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游),关系相当密切。这次齐鲁之行,杜甫还应北海太守李邕之邀与诸多名士雅集于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并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寒来暑往,忽而已是金风送爽的秋天。李白与杜甫这两位被后人誉为“诗仙”、“诗圣”的奇人,举杯互敬,相揖而别,杜甫西上长安继续求取功名,李白则独自南下游历。从此两人动若参商,再也没有相遇过。
天宝五年,杜甫在京都曾经参加过一次有宰相李林甫操纵的“零录取”科举考试,落入骗局,结果可想而知。此后,他在长安盘桓近十年之久,几经努力,最终也没能进入官场。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九死一生,追随唐朝政府逃往凤翔。皇帝感其忠心,授他为左拾遗。官军收复长安后,杜甫随肃宗还京,后来因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后杜甫辞官携家自陇右入蜀,之后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茅屋居住。在此期间杜甫曾在朋友的推荐下任过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后人常称其“杜工部”。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的几年里,生活应该还是相对安逸的,从他的诗歌《客至》里,可以约略了解一些: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此时杜甫的住所,茅舍遍绕春水,鸥鹭日日盘旋;花径屈曲,蓬门半开,俨然一派环境清幽僻静的田园风光。此情此景,与陶县令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里又比五柳先生独自寂然对菊多了些欢快的成分,因为草堂时时有客来访——花径虽未扫,蓬门为君开。
诗的后半部分实写待客,诗人虽然因家贫市远,席间只能备些粗疏淡酒待客,但客人一定能感受到主人已经竭诚尽意了,更有趣味的是诗人还隔篱呼来邻家老翁饮酒作陪,此诗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温馨朴实的生活情趣。
不过这种闲适的田园诗式的生活,杜甫只享受了短暂的四年时间。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经水路出蜀,在奉节一代滞留两年。然后出三峡,沿长江顺流而下,以舟为家,漂泊于荆、湘间。最后这位一生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优秀诗歌的“诗圣”,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去岳州的途中。
现今的杜甫草堂,有正门、南门、北门三个各具特色的大门。从正门进去依次是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茅屋故居等景点组成。草堂公园内建筑古朴典雅,院落幽深静谧,随处流水潆洄,举目小桥勾连;假山水塘锦鲤,芭蕉翠竹杜鹃。分明是“大观园”之第二。特别是故居草堂,很有一些“稻香村”的影子。我曾想过,假如晚年穷困潦倒的杜少陵,能在这天堂般的园子里住上个一年半载的,那么他写的一定不是令后来读者唏嘘不已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