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刘备遗言与刘禅等。
“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刘备遗言并非只光顾刘禅一人,还有刘禅兄弟鲁王刘永,要他和大哥刘禅一样拜诸葛亮为父学本领,“与丞相共事(共同管理国家)”。
一般帝王的遗言,有叫后代拜某大臣为师的,没有叫后代帝王拜某异姓大臣为父的,而且是兄弟俩一起拜父!刘备还有一子刘理,因为太小不懂事,不然怕是一起拉来仨兄弟一起拜诸葛亮为父。
刘备遗言的这种特殊性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还是为他的一贯思想目标而安排的“北伐曹魏,振兴汉室,统一天下”。
刘备在授命诸葛亮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如不与刘备遗言的中心思想联系而单独看待,或者对刘备遗言的思想目的有其它假设,就可能岔到另一条思路上去:
刘备让诸葛亮可以取代或许将来不才的嗣子刘禅当皇帝!
有不少古代和现代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甚至由此思路推理下去:诸葛亮为什么不敢马上取代刘禅当皇帝,有什么政治障碍?哦,李严是刘备以托孤为名埋藏在诸葛亮身边牵制诸葛亮不得篡位的“棋子”,刘备政客老谋深算!;再由此思路推理下去,诸葛亮和李严后来的明争暗斗是一条荆州派系和西蜀派系的搏弈,又是刘备老谋深算在暗中操控……。
此类文章汗牛充栋,书籍、报刊、杂志、电视论坛都有出现,网上更是到处可见,以此讽古喻今,难以细述,按下不表。
刘备遗言这段话最后一句“君可自取”的“取”字,在古代和现代语文中都一直有着各种含义,这里主要适用两种对立的含义,一种是取而代之(诸葛亮取代刘禅),一种是取精用弘(诸葛亮在刘备后代中培养、选择有德有才者坐天下)。哪一种才是刘备的本意呢?如刘备说“君可自代”,则无疑是说诸葛亮取代刘禅而帝。如刘备说“君可自选”,则无疑是说诸葛亮挑选刘备后代而帝。恰恰刘备所用的“取”字是可以两面解释的,即可当“代”讲,又可当“选”讲!然二者必为其一,不能又当“代”讲又当“选”讲。
还就有后人、学者把刘备遗言的“取”字又当“代”讲又当“选”讲,说是刘备“老谋深算”:我就这么讲,你诸葛亮自己看着办理解,试探一下诸葛亮的忠心如何?
据说诸葛亮也是“精灵百窍”,一下子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博取刘备放心——“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于是,诸葛亮这句继承刘备遗志: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直到生命结束的誓言,在刘备和诸葛亮的所谓“暗中较劲”下,就嬗变成了诸葛亮明里表忠心的发誓。暗的呢?或许还是准备“取而代之”刘禅?于是就有刘备以托孤为名让李严牵制诸葛亮不得篡位。……可见,推论所用的根据、依据、原始材料如果不准确理解,结论将被推导到爪洼国去了!
如果我们非要强求“取”字在我们心中准确的含义,然后把这个含义安在刘备头上,这就是“缘木求鱼”了。或者说,刘备为什么不用“君可自选”或“君可自择”之类用词?这个要问刘备本人——无从问起。忽然想起我的文章《求证<黄陵庙记>的真伪》一文中也有个“氏”字的字义之争,要问诸葛亮为什么用“刘氏”称呼刘备?问诸葛亮本人已经无从问起,只有我们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准确分析理解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刘备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搞清楚。
话说回来吧,“取”字当什么讲?这就要看刘备遗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并且要和刘备遗言的所有人事安排联系起来分析理解。
本文第三节讲到我对刘备遗言中心思想的认识是:以诸葛亮为首的后人为刘备做最后一搏——完成其北伐曹魏、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死而无憾。
而刘备之子刘禅等人年龄太小,都未成人,如果他们稍稍长大,胸无大志,不肯北伐而跟诸葛亮捣乱怎么办?于是刘备就叫他们认诸葛亮为父,教他们治国经验,而且为父又能保证诸葛亮的政治权威,保证诸葛亮主持北伐曹魏、振兴汉室的行动不受朝廷人主和其他大臣的干扰。刘备干脆把事做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诸葛亮今后在其三个儿子中选一个最合适的坐天下,保证未来汉朝的长治久安!
前面1节说道,从刘备与诸葛亮相遇、相知、相托,二人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目标:“汉室可兴”——“光武中兴”——“重振汉室”。刘备怎么可能以诸葛亮代汉禅让?诸葛亮又怎么会把“取”字理解成取代大汉皇帝?那不是把自己当成“光武中兴”的敌人——王莽了嘛?
啧啧,还就是有现代某几位教授学者,各自拼凑了一些证据,认为诸葛亮就是想当皇帝!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表。本文是正面论述刘备遗言的思想目标,如有必要批评其它论调可以另写分论、与人理论,不在此纠缠。
“魏略曰:……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裴注·三国志·后主传》
刘禅之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一语,常常被学者引用,说明诸葛亮独掌朝廷大权是由刘禅“委以”,或更进一步认为诸葛亮以刘禅幼弱,用代父的名义独霸朝廷政权。如以刘备授予诸葛亮之命总揽政权用来北伐曹魏、振兴汉室、统一天下,则诸葛亮自然以此为必要条件践行使命,无可指责。至于诸葛亮在完成刘备遗言赋予的教导刘禅等成长的义务,并未大见成效。
曹操对于帝王之位者的成长有两个对立的评价,一是说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一是说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诸葛亮没有完成刘备遗言赋予教导刘禅等成长的使命,刘禅在诸葛亮掌权期间没有巡视民情、巡查地方政府甚至都没有出宫的记载,何谈“生子当如孙仲谋”?正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诸葛亮出师表只是不断给予刘禅各种指示,并无给予政务自主实践的机会,哪怕只是在某一块郊区地方践行某一专项事务?刘禅守国意志薄弱、治国才能低下、用人眼光不佳,见敌迅速投降,最后祭出“名言”:乐不思蜀。诸葛亮于此有很大责任,或说是始作俑者亦不为过。诸葛亮自己能使自己成才,而使别人成大才的好像还没有。师傅和徒弟,都不是好当的,何况出师一个优秀帝王?
无暇顾及也是诸葛亮不能完成刘备赋予诸葛亮教导刘备几子任务的原因之一。即然没有时间实施教导、甄选刘备之子的计划,只要说得过去,也只有让刘禅在位而不动了。更加上废立之事对于人臣不是个吉祥讨好的差事,必然引起各种政治动荡。这种刘备生前无法完成的大事,诸葛亮也更无法去做了,只当作刘备对于后人完成其遗愿的激励吧,除非诸葛亮有什么个人目的必需换人。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