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12-21 13:37 编辑
5)获得性遗传例证
该领域研究者们已经陆续有不少这类发现。这里选列几个例证:
—— 小鼠获得性免疫遗传。1980年代初, 加拿大安大略癌症研究所的两位免疫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报》上提出, 小鼠通过注射骨髓细胞、淋巴细胞, 可后天获得抗原耐受性, 并能将此耐受性传给下一代。该论文掀起了拉马克主义在免疫学中复活了的小浪潮, 英国《自然》也为此发表评论文章和后继论文。但后来由于试验的严格性受到怀疑, 这一浪潮并未维持多久。
—— 2005年,有人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将怀孕的大鼠暴露在高剂量的杀虫剂和杀菌剂中,大鼠的后代成年后都出现了器官损伤,其中雄性后代的精子异常DNA甲基化至少持续了4代。这项研究是该领域早期的几篇重大论文之一,但它至今依旧饱受质疑。而怀疑者们主要理由是,人们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所知甚少。有评论认为,当你研究的是遗传特征这类东西时,不知道现象“如何发生”,和不知道现象“是否存在”,可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 2011年11月,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发表于《细胞》的一篇论文,利用一种昆虫病毒FHV感染线虫,发现线虫通过RNA干扰的方式沉默了病毒基因,从而获得针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之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突变方式让线虫后代失去病毒耐受能力,发现这些遗传变异的线虫后代仍然显示出对抗病毒的能力。“我们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对超过100代的线虫进行了追踪,发现它们持续地保有这一免疫特性,”研究人员推断,这种抵御病毒的遗传信息,是通过某些病毒RNA分子而非DNA储存的形式,传递到了后代中去。
—— 2014年,《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父母的嗅觉体验影响后代的行为和神经结构”一文,利用嗅觉分子特异性,对试验鼠F0代在受孕前进行气味恐惧条件反射训练,发现随后的F1和F2代对F0代过敏气味表现出敏感性增加,但不包括其它气味。
—— 在另一项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环境压力导致雄性鼠产生攻击性行为,并且其后代也遗传了同样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子代小鼠体内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改变。这类研究都支持一个观点,即环境的选择性压力会通过表观遗传学影响DNA并传递给子细胞及后代。
—— 2018年8月,《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篇论文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Christian Wolfrum团队的发现:女性冬季受孕的话,将来生的孩子更不易肥胖,因为体内负责耗能产热的褐色脂肪含量会更多。通过小鼠试验,也证实了这一效应。
而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也不难发现,植物中似乎也不乏这方面的例证。在茂密的森林环境中,某些树木(如加州红衫)为了获得足够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会"有目的"地长高,经历无数代后,这种后天获得的长高能力似乎“固化”到了基因中——如果你把这类树种移植到阳光充足的后院,它们仍然会比一般树木高得多。
其实,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而味不同”,说明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型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