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1-3 09:01 编辑
我幼时敏感、内向,自卑、少言,不近人。缘于不谙世事,容易说错话,被大人们怒而瞪视、厉声呵责,甚或巴掌侍候。久而久之,我便愈发寡言沉默,甚或厌憎与人交流,便成了公认的“闷墩儿”,与“呆傻”、“迟钝”近乎同义。
这,大概是我受学生欢迎的缘起?
很多的应对失据,究其实质错不在我,而在于大人们的简单、粗暴。世事太过错综复杂,岂是一个小娃娃能通晓的?故而我总能耐心细致引导我的孩子们,并告诉他们学会谅解成人们的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记忆里最深刻、最受打击的,便是关于“豆腐”的事故现场。
豆腐的菜式很多,我大多都喜欢。其中有一道尤为偏爱,是民间传说入了下江南的乾隆法眼的:“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诗情画意什么,算媚好皇帝;直白点,就是“豆腐菠菜汤”。
我当初的事故现场,就出在这个“汤”字上:
记得那一次,举着碗,向大人恳求,“要吃豆腐汤”——距离远,够不着,需大人协助。
全场瞬间寂静。
长辈们或瞪着我,或脸色晦暗不明。我才知晓,我又涉嫌“口无遮拦”了:
原来四川乡下,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家里办丧事的宴席,必有一道清汤豆腐(豆腐是主菜,配菜无妨)。因此去往丧家吃死人宴,为了避讳起见就会说成:“吃豆腐汤汤”。
老人们之间偶尔互相顽笑,也说,当心吃你的豆腐汤汤,基本属于打情骂俏的桥段。但,设若哪家的后生晚辈(像我这般)突兀出口,就会被视为不吉利,甚或诅咒长辈,忤逆不孝等等。
按理来说,不知者不为罪。然,乡村老人却多迷信,很在意这类无心之失。
而我呢,却因为不懂人情世故,比其他人更容易撞了忌讳。
这导致我愈发不远近人,只埋头于书本——它们是绝对安静的,能提升我很多认知,却又跟我互不相伤的存在。
后来嫁了人,把这类糗事说给先生听,把他笑得哈哈的。
大概是为了安慰我吧,就给我讲了相关笑话。说:
他单位有个女同事,还没谈恋爱,神经很大条的那种,有一天隔着老远,高声大气的,招呼几个男同事,说,哎,你们都来吃我的豆腐啊——其时,她做了豆腐菜式,热情邀宴状态。
真是轰动效应。很长时间,别人都拿她打趣,说,今天还提供豆腐不?
“吃豆腐”,是男女之间,“占人便宜”的代名词,类似“性骚扰”。女孩该是知晓这个说辞的,只大大咧咧惯了,一时半会儿没能关联上,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自个儿闹了大笑话。
我家先生就说,你看,人家那么大个人了,还不小心连自己都祸害,更何况你小时候又不懂,哪个长辈跟你计较,只能怪长辈自己不懂事,怎么不提前教给孩子呢?
很治愈。总算释然了。
其实我觉得吧,就算提前教了,谁能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家后来把豆腐汤汁(不管清汤,还是红汤)统称“豆腐水”。我家儿子鲜少忌讳,有时说成“豆腐汤”,我只淡淡一笑也不刻意纠正,不希望儿子跟我一般,太多顾忌变得疏离起来。
此外,我又想,“豆腐汤”毕竟是死人宴必上的菜式,吃着、吃着,其涵义变了味儿不能说可以理解,可“吃豆腐”怎么就跟男女关系牵连上的呢?百思不得其解。
总归也不能胡乱提及。哎,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