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3-10-7 22:19 编辑
看《小偷家族》时,第一次知道日本导演是枝裕和。 虽然觉得影片不错,也对通过琐碎的生活镜头,来反映内心情感印象颇深,但是很快抛掷脑后。 真正心仪始于《海街日记》。 生活在古都镰仓三姐妹平静的生活,被弃家十多年的父亲过世的消息打破。参加葬礼后,带回同父异母的妹妹玲同住。 父母们的自私行为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父亲出轨母亲弃子离家),因为大姐幸的照顾,以及姐妹们的相依为命,并未在心理上留下过多的怨恨和乖戾情绪。 松弛平淡的日常,缓缓流淌出蕴藏在细枝末叶中的珍贵:姐妹间化不开的亲情,欲言又止的细腻感伤,和宽容体谅的善良。而这些,似乎是内卷和快节奏的当下,不自觉愈加被忽略的。 我们活得越来越功利,偏离了生活本身。 却自以为洞悉和最大利益化了一切。 古朴的和式老宅里,少女们的青春气息,与榻榻米的纸质拉门,庭院的绿树葱郁,以及赶海/酿梅酒/骑行赏樱花,还有各种吃饭场景相映成趣,不温不火,构成了一幅慢节奏的人间烟火画卷。 是枝裕和拍出了镰仓自然清新的海街风景,以及少女们的纯真美好。四季流转间,点点滴滴中,温馨有爱。 比如,随妹妹玲一同观看经常和父亲同去的地方,看到与镰仓相似的海景,瞬间姐妹情感相通,在空气中微妙发酵,同时对孤单凄苦的玲的怜惜之情,也随着音乐从心底溢出。 二妹与大姐幸争吵后,被浴室里的蟋蟀惊吓得大喊姐姐,拌嘴归拌嘴,姐妹始终连心。 做完沙丁鱼刺,玲吃的瞬间,三姐妹停下手中的一切,满眼期待地看着她,听到说好吃的欣然笑意,欢愉轻快。 跟着学会制作青梅酒。 之前,糊里糊涂一直以为,望梅止渴的是杨梅---竟然不知道有青梅这种水果。 去年还不太会做,密封不大好,口感有些酸,今年的酒已经很爽口了。 于是开始集中观看是枝裕和的影片:《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无人知晓》因剧情挣扎了下,放弃,怕心酸太久。 在这几部影片中,反复出现一个奶奶,举手投足间,独有的诙谐通透豁达智慧。总让人会心一笑,个人辨识度极强。比如本片中,仅有的幸与母亲剑拔弩张的冲突场景,顾左右而言他的打岔,顿时化解了僵持的姨妈。还有一部很好看的《投靠女与出走男》,也有出演。 擦肩而过太多次数,忍不住搜了下:树木希林。 恰好有个公号荐书,是枝裕和回忆了与树木希林合作的故事:《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 两个人前前后后打了十二年的交道,忘年交。 以家庭为主题的影片,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忧与喜,表演平易自然,留白且有余味,这种执导理念及演员的表演风格,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到台湾侯孝贤/杨德昌都有延续,比如《秋刀鱼之味》《恋恋风尘》和《一一》。 是枝裕和有异曲同工之处。少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冲突,节奏平缓,细腻,不落痕迹间带观众入心入戏,共情共鸣。 倘若用美食来比喻,动作片似麻辣火锅,给味蕾以强烈冲击,是枝裕和的作品像粤式煲汤,看似寡淡,细细品咂,回味袅袅。 大凡一个导演的创作到一定境界,便开始走向哲学。是枝裕和透过电影镜头,告诉观众有关世界、有关人性、有关生活的哲学思考: 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