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 4
|
少年不识愁滋味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3-8-23 14:12 编辑
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时间段去读,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年轻的时候读《儒林外史》读到范进中举发疯,那是很乐呵的,就跟当时范进周围的草民一样,跟着他跑,看热闹;可现在读来,却是心酸得很,真正体谅到了一个底层的草根一步登天后的那种心情,再也笑不起来了。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过去是跟着老师的讲解走的,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整个阅读过程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喜感,感觉这位孔乙己就是个酸的不能再酸的落魄旧文人,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被淘汰掉的旧古董。现在重读,当读到“温一碗酒”、透过柜台却见不到人,原来是腿被打断了、只能匍匐在地上要酒的时候,不禁老泪纵横,中国最底层人的苦难,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一直到现在,仍然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孔乙己换了一身衣服而已,手中握着的也不是毛笔,而是一个键盘,天天窝在家里,忘记了真实的社会,也不适应真实的社会,成了啃老族,慢慢被这个社会忘记,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来过这个世界,外面连听到他们“温一碗酒”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自生自灭。 现在深切地感受到了杨修“悔其少作”这句话的含义了,很多东西,没有经过时间的历练,是达不到认识的深度的,也就没有深刻的感受。少年轻狂之语,往往会成为中老年时的悔。 这几年我一直在重读以前读过的书,翻看过去的读书笔记,把新的感受批注在旧的读书笔记旁边。有的感受与理解竟然完全相反,比如老舍的《断魂枪》,那时的感受与现在的理解竟然南辕北辙!这不得不让你冷汗直流。 少年不识愁滋味,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人在逐渐的衰老中,思想也在逐步走向深刻。 清人说:从死地里走一遭,胜读二十年书。年齿增长后的见识,很多并不是靠读书得来的,而是社会这个大染缸让你变得深刻,你是通过读社会这本大书得来的,不同时间段读同样一本书的不同感觉,也是因为社会这本书敲了你的脑门,让你恍然大悟,让你茅塞顿开,让你洞若观火。 整理旧什,是为感。 230823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