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8-19 09:27 编辑
说起眼白的话题,很容易联想起鲁迅笔下的范爱农形象: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藐视。
他与鲁迅最初是互看不顺眼的。然而多年以后,见面场景如下:
“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不知怎地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那种。
确实,在年轮的碾压、俗世的沧桑和其他什么踩踏下,还有多少恩怨纠结是不能和解的呢?
……有点扯远了。扯回来,再。就所占比例而言,动物与人相比,其眼白几可忽略。因为眼白会暴露它们的视线,给捕食者更多发现的机会,更容易被吃掉。所以在进化中,眼白突出的个体大多都被淘汰了,留下的是几乎没有多少眼白的个体。
而灵长类动物的眼白,就比其他哺乳动物要多一些。据说,是它们的智慧弥补了竞争的劣势。
人类这种占据进化优势的高智商动物,尤其是自诩金字塔顶端的掠食者,眼白部分自然是完整保留,且赋予了多种社交表达。譬如,鲁迅所看见的范爱农的“藐视”或“鄙薄”,至于是不是真的“所见即真相”,其实谁也不知道。
那么,真相是否重要呢?看关系的相近或相远,连同所见者的心性吧。比如我,素来秉持“爱咋咋滴”,虽做不到唾面自干老僧入定什么,倒也基本不怎么受他人眼白影响。
就不晓得这“不受影响”的心态,某些人是不是也如此了。比如,江南。再如,那谁。嗯哼,翻个白眼给你、你们,个中涵义和滋味儿,自个儿领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