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闹热 于 2023-6-22 14:46 编辑
周一晚终于回到北京,为啥用终于?因为一路上实在辛苦。这一程全飞下来要10来个小时,年轻人这样飞没问题,但俺这老胳膊老腿还真有点吃不消。所以订票时俺让孩子定在新加坡住一晚(先飞1/2),第二天再飞北京。从珀斯飞新加坡这段,机上基本都是老外,因为语言不通,也不想聊天,到也省心。麻烦的是空调。现在南半球是冬天,可很多老外仍然背心、短裤(他们好像更抗冻),所以飞机上把温度定的特别低。俺穿着加绒长袖体恤和厚裤子,居然还有点冷。飞机上控温,肯定按多数乘客的感受定。如果个人觉得冷,可以向空姐要毯子。不过要是披上毯子,俺就真成老大爷了。看着那些老外,短袖也就罢了,还不停地喝冰饮料,这火力也差太多。俺在北京时虽说游不了冬泳,但也决不算怕冷的。
本来按原计划,俺到新加坡后应该换薄衣(新加坡也30多度),可后面还要上飞机走,俺就没敢换,反而加了一条衬裤,结果虾米了。新加坡飞北京这段尽管仍是这家航空,但飞机上已经没什么老外,大概是脱钩闹的,反正看不到几个洋人。而新加坡的空乘,这回把机舱温度也调上去了。空姐们穿着丝质旗袍,可俺穿的多,那个热就别提了。最后俺把上衣脱的就剩衬衫,可裤子咋换?突然想起八球。按他舒服第一的原则,肯定敢在飞机上脱裤子,把空姐们吓的花容失色。哈哈……要说这还不算最惨的,在新加坡过安检时,每名乘客都发了一个口罩,说是应中国***要求进中国的航班都得配戴。我的天啊,本来就热,还要捂六个多小时的口罩,这“幸福感”想不爆棚都难。
飞机上的时间难熬,俺就闭眼胡思乱想:洋人与我们的消费差别究竟是啥?比如这边人出门,那怕就几分钟路程也要开车,宁可到处转悠找停车位也不走路。为啥这样?难道真那么反感走路吗?显然也不是,他们爬山下海玩户外时疯狂的很。想来想去,应该还是观念问题。发达国家的人,近数百年来基本没咋穷过。所以尽管他们也抱怨汽油涨价,但却没啥节油意识(空调这类的都一样)。咱们祖祖辈辈省吃俭用惯了,就算同为中产,咱们仍是节衣缩食,人家则是超前消费,这还怎么比?他们一个人的消费和碳排估计能顶好几个国人。例如花花存款7位数,出门来碗素面就当饭了(十几块人民币),可这连人家喝杯咖啡都不够。俺在新加坡候机时,机场咖啡厅里一桌一桌的都是洋人。而亚裔,包括新加坡的,全拿着杯子到处找机场的饮水机。这仅是钱的事吗?可能有人说:还有更深层原因。那俺就不说了,说多了遭雷劈咋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