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筹划的天下大事和发展方向可谓尽善尽美,但后来的结果,一统天下却成了泡影。仔细读史,感慨良多。
荆州这块根据地的丧失,表面看来是关羽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过失,细细考较,未尝不是刘备的失策。刘璋把刘备请进四川,是想利用他的实力北面攻灭汉中的张鲁,可是刘备在入川之后,长时间不对张鲁动手,自己收买人心,花费刘璋的资材,又和刘璋手下卖主求荣的张松打得火热,想在潜移默化之中端掉刘璋。
刘备不急于除掉张鲁,也可能是要借张鲁的势力北面以拒曹操,抑或牵制西凉马超,自己得以腾出手来和刘璋对掐。及至曹操平定凉州,赶走马超,削了张鲁,夺得汉中,刘备虽然南边取得了益州,而北边藩屏已破,变成自己独当曹军的局面。假如刘备及时除掉张鲁,汉中地盘就归己有,再联合凉州马超诸将,共图关中,恐怕曹操再难以西侵了。汉中乃益州门户,一旦被曹操占领,蜀中形势骤然紧张。刘备不得已,就令关羽从荆州往北佯攻曹魏,以缓解川北的危机。也是关羽不识大局,真的想凭一路兵力打下樊城,横扫宛洛,失地亡帅的祸根就此种下了。
历史上很多英雄之所以失败,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工于心计。原想面面俱到,不肯有一丝的闪失,企求眼前一点小利,致使大局逆转,坐失了良机。
刘备夺取益州做自己的根据地是无可非议的。错就错在没能及早消灭张鲁据有汉中,联合西凉军对抗曹操。占有益州后,就应及时派诸葛亮赵云等人增援荆州,协助关羽。然后由赵云镇守荆州以作后援,关羽推锋北向,诸葛亮谋划军机,汉中的军队和西凉兵组成联军以扫荡关中,与荆州的北伐军遥相呼应,这时的曹操倒真是有严重的忧患了。即使这样,中原地区也不是容易打得进去的,必须联合东吴,让孙权出兵攻击徐州方向,使曹操三面受敌,顾应不暇。这样满盘皆活,克复中原或许有济。至于蜀吴联盟能坚持到何时何种程度不可逆料,但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曹,却是当时蜀汉政权的正确走向。
表面上看,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和衷,毫无猜贰,但刘备入蜀后不作为达两三年之久,诸葛亮对时政方针就不提出一点意见么?刘备和刘璋后来反目成仇,到底还是把刘璋推翻了。何如及早消灭张鲁,取了益州来得快当。关羽孤军据守荆州,前后均有强敌而倨傲不识进退,诸葛亮应该明白这样的险境,为什么不在取得益州后立刻增兵加强荆州的防御?痛失关羽,丢了荆州,刘备借忿兵挞伐东吴,东吴在危急关头可能委身投靠曹魏,魏吴联合,二打一的局势,诸葛亮不会料不到,也不会不去力劝刘备。但史籍对这些统付阙如。
隐约可见,诸葛亮和刘备关羽的关系在入蜀后渐趋不融洽了。特别是关羽,史书上说他藐视文人,和东吴不能和睦相处。北围樊城时,后方守江陵和公安的糜竺、傅士仁不愿支前助济;上庸的刘封孟达推诿不肯出兵。这都说明关羽傲慢自大,和东吴盟军结下梁子,惹毛了一班同列。诸葛亮肯定了解关羽的性格和作为,他只是碍于刘备的面子,不便多干预这位二君侯的错误路线。
刘备是个领导欲极强的人,处于乱世,群雄蜂起,他的理想是干起刘秀的事业,但苦于势微力薄屡屡受挫,几无立锥之地。数次投靠他人,又不愿服帖地受人指使,后来生生地得罪了曹操,被追杀得投奔了刘表。曹操攻伐荆州,形势土崩瓦解,仓皇之下,刘备要往湖南撒丫子。是东吴及时接纳了他,组成联军共同抗曹。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退回北方去,荆州这块地盘就让刘备占了。也许当时刘备力量薄弱,极想有个栖身之地,就说了借荆州的话。谁知东吴就死死地记住了这件事,耍一些软硬兼施的手段,时不时地催讨。北有曹魏虎视眈眈,南有东吴步步紧逼,这就给刘备很大压力。向东吴承诺取了益州就归还荆州,及等占领了益州,又推说待取了凉州再说。屡屡失信,致使东吴怨毒之心暗生。
荆州这个地盘,若要长久经营,在打下西川之后,刘备就必须派诸葛亮回荆州以作巩固。关羽再怎么骄横,诸葛亮还是能适度地矫正他的错误路线,起码他能和东吴作一些协调,在战略方面保持抗曹的正面关系。即使东吴死盯着荆州不放,非要索回,作为盟友,荆州完全可以归吴。放弃了荆州,东吴失去屏障直面曹魏,必然心生戒惧,更加和蜀汉政权保持密切的盟友关系。在关羽把盟友的关系搞得一团糟的情况下,也只有放弃荆州这一条路可走了。
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战役后,正是放弃荆州的好时机。假设诸葛亮在荆州主政,马上驰书刘备,请他北出汉中以为接应;这边和东吴商议借兵借粮,承诺北进攻打许都后,把荆州拱手奉还。东吴为了收回荆州地区,必然配合作战。然后由关羽为前锋,吴兵为后卫,兵锋直指宛洛。过襄樊而不打,留下东吴兵将佯作围攻之势。关羽的主力掠南阳而过,向西北过武关,入蓝田,直逼长安。彼时,曹魏正在和西凉兵交战,关羽这一支生力军突然出现在背后,你说曹操慌不慌?赵云、魏延率兵自蜀北来,马超、韩遂又和曹军胶着,关羽再成夹击之势,曹魏在关中的战役立马就出现颓败局势。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打下来,弄得好了,函谷关以西皆为蜀汉所有,比汉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的爽快便当。退一万步说,也能在长安以西站住脚,形成割据态势。可惜的是,关羽在初战胜利后狂妄自大,真的以为灭掉曹魏指日可待。及至曹操从关西抽调兵力驰援襄樊前线,东吴兵白衣渡江,荆州一夜变天,众叛亲离,关羽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
刘备是被曹操打怕了的人,如果不是诸葛亮给他壮胆,蜀地他也不可能久留。看他占有四川后的种种举动,是想偏安一隅,做个太平天子,不想再和曹操刀兵相见。但刘备不怕东吴,当东吴步步蚕食荆州所辖郡县,刘备曾发兵五万顺江而下与东吴争夺。只是得知曹操进攻张鲁,川北吃紧,才和东吴采取妥协,草草把地盘重新界定。这是第一次伐吴,虽然未果,也足见刘备对联吴抗曹的长计久策有多么忽略和漠视。
失掉荆州,丧了关羽,刘备又一次发兵伐吴,名为报仇,实乃吞吴。荆州丧败是在前一年的事,如果发动忿兵报仇,当年就要大举,何至延宕年余。可见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只有把四川和江南连成一片,才有厚实的资本和曹魏对峙。《三国志》记载,赵云是反对伐吴的。他曾谏言刘备,曹魏是敌人,东吴是盟友,大举伐吴会兵连祸结,但刘备没听进去他的话。诸葛亮对伐吴的意见怎样,史书却没说。这样大的事件,不见诸葛亮的立场,起码说明诸葛亮对伐吴战争是持保留意见的。赵云的生平是诸葛亮最器重的,诸葛亮见到刘备伐吴决心已定,喻指赵云对刘备做一次劝谏也是有的。
孙权知道伐吴的消息后,就赶快修书请和。如果刘备只想讨回荆州,满可以坐下来和孙吴谈判,把荆州要回来还是极有可能的。但刘备一口回绝了东吴的请求,可见他的心思不在收回荆州,而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灭了东吴。孙权看清了刘备的目的,才下死决心,一面和曹魏媾和,一面发倾国人马拒战。
伐吴的大军里怎么可能没有诸葛亮呢,他可是一等一级的谋划重臣。起兵伐吴在章武元年七月,第二年的六月中旬猇亭军败,其间几近一年,蜀军屯兵荒山野岭,战局没有进展,原来入川的荆州兵有很多开小差跑掉了。师老自堕的情势已经很明显了。难道在前线的刘备就不与在成都的诸葛亮通报战况么?难道诸葛亮对猇亭驻军久稽不决就不闻不问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这样的局面还知道写下一笔诸葛亮顿足喟叹呢。可见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意见已经发生重大分歧。
东吴还是用了老掉牙的战术----火攻,使近十万蜀军死伤逃散,刘备和极少数兵将侥幸逃出。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一下子攉撒殆尽。当孙权再次遣使到白帝城与刘备请和,山穷水尽的刘备爽口应允;当诸葛亮自成都到永安宫探病抚慰,刘备痛悔噬脐。一切都晚了,蜀政权的元气自此一蹶不振。
《三国志》在先主传的末尾评述说,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的风度,是个英雄。他把国家托孤于诸葛亮,而心里并无猜疑,实在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楷模。但刘备的机变、威权、才干和谋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所以他的器宇和根基就狭隘了。然而他屡遭挫败而不灰心,始终不为人下者,也是揣度曹操必然不会容纳他。他不是要竞逐荣利,而目的是逃避曹操加害他啊。这的确是对刘备至正至允的评说。
史海钩沉,烟云早散的三国故事为什么还要重新提起,只是因为现在的中美俄像极了那时的魏蜀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