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黄金时代 略谈司马迁《史记》之不靠谱
查看: 2658|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谈司马迁《史记》之不靠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我没有通读过《史记》,因为研究论语需要,重点关注了其中《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起先也以为《史记》是信史,但对比《论语》之后才发现,《史记》其实不靠谱,添语、改字、揣摩、张冠李戴等等十几处。现在略举几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13 编辑

  司马迁犯的最低级的错误是张冠李戴。


  其一,《论语》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仲尼弟子列传》: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司马迁将“卫公孙朝”错成了“陈子禽”。


  其二,《论语》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仲尼弟子列传》: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季康子问孔子曰:“厓求仁乎?”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也。”复问:“子路仁乎?”孔子对曰:“如求。”


  论语原本一章,司马迁分记两处,并且都将“孟武伯”错成了“季康子”。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33 编辑

司马迁还喜欢擅自给孔子添加台词:
  
     其一,《论语》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自述“忘食,忘忧,忘老”三忘状态,展示“好学,安乐,进取”三大境界。


  《孔子世家》: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司马迁添加“学道不倦,诲人不厌”,虽然还在“好学”的范畴内,但显然破坏了“三忘”的简洁结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32 编辑

其二,《论语》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仲尼弟子列传》: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


  传统认为这一章彰显了孔子的虚怀若谷。但怎么看怎么像是孔子在低头做检讨。司马迁好心添了一句,“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代孔子自我解释。又朱熹代为解围说,孔子这是为了维护国君脸面而主动归过于自己。但问题是,陈司败公开挑衅,无礼又无理,难道孔子就得低头状才圣人?如果圣人必做软柿子让人捏,意义何在?司马迁显然不识真孔子。其实,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是反讽。解读须得尊重语境。这里根本不是为尊者讳的问题,也不是代君受过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无理挑衅的问题。事实上,当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答完“知礼”即退,从中就可看出孔子的真正态度。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20 编辑

  司马迁还喜欢将揣摩当史实。


  其一,《论语》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仲尼弟子列传》: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原文“伯牛有疾”,司马迁擅改为“伯牛有恶疾”,然后有汉儒进一步断“恶疾”为癞症——也就是麻风病——手脚溃烂,传染性极强,故东汉《集解》进一步推断“牛有恶疾,不欲见人”。司马迁又改“亡之命矣夫”为“命也夫”,味道变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22 编辑

  其二,《论语》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孔子世家》: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问“子将奚先”,意味着这是一个假设性谈话,只有可能性,不具必然性。所以孔子也以假设回答,“必也正名乎”,如果这样,一定先行端正名义吧?司马迁在前面写的一大段话,结论“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只是一个推理分析,未见于任何先秦著作,当不得史实。如果真有其事,早就被儒生们炒火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25 编辑

       司马迁还存在着理解力问题
  
      比如《论语》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孔子世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


       近者悦,一个悦字,内涵很大。司马迁理解为“附迩”,浅了,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5-9 11: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2-5-9 11:28 编辑

  《论语》原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世家》: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本章核心是担框汉子教导孔子的话,“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钱穆注释说,“人既莫己知,则守己即可,不必再有意于为人。”又杨伯峻译文,“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李零解读,“人家不理解你,不就是你那点心事嘛。”都在隔靴搔痒。己知,知己的倒装。斯己的斯,本义砍竹扯篾,《说文》“析也”,本义分析。这位担筐汉子从敲磬声中听出了孔子不被人理解的失落,所以开导说,没人理解自己,那就分析分析自己吧。言下之意,让孔子探究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司马迁缩写为“莫己知也夫而已矣”,显然未达。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5-9 11:31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尚且如此,其他人等解读论语会如何?迷信权威,以讹传讹,就是论语解读界的现状。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5-9 11:47 |只看该作者
论语与史记的不一致,为何你就肯定是司马迁错了,而论语就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说说你的依据好不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5-9 11:50 |只看该作者
扫地打水也点评 发表于 2022-5-9 11:47
论语与史记的不一致,为何你就肯定是司马迁错了,而论语就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说说你的依据好不好。

研究论语,不以论语为标准?你脑子被门夹坏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5-9 11:51 |只看该作者
两脚书柜明,请你出去吧。实在懒得跟你扯。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5-9 11:53 |只看该作者
试问,究竟是卫公文子贡,还是陈子禽问子贡,你能否写个帖子考证一下,是论语搞错了,还是司马迁搞错了。否则,你下的结论缺乏说服力。不过是一己之见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5-9 11:54 |只看该作者
考证历史必须严谨,不能想当然。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5-9 11:55 |只看该作者
想不到麻子以神叨名义封杀九五,却居然豢养放任明明这样的扯布狗来恶心人,无语啊。

暂时告别黄金时代了。等黄金时代没有明明这种神叨狗了,再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5-9 12:09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2-5-9 11:55
想不到麻子以神叨名义封杀九五,却居然豢养放任明明这样的扯布狗来恶心人,无语啊。

暂时告别黄金时代了 ...

临谋略,不要溜啊。你遁了就不好玩了。

等着你《周裁史记》问世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5-9 12:11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2-5-9 11:55
想不到麻子以神叨名义封杀九五,却居然豢养放任明明这样的扯布狗来恶心人,无语啊。

暂时告别黄金时代了 ...

没词了,就粗口,好在这次没有破口大骂,有进步。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5-9 12:13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遁走,也不是件坏事,起码少了一个贩卖“软饭王”的家伙。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5-9 12:15 |只看该作者
本人善于揭露假文人,把临窗独饮吓跑了。胆虚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5-9 12:17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2-5-9 11:55
想不到麻子以神叨名义封杀九五,却居然豢养放任明明这样的扯布狗来恶心人,无语啊。

暂时告别黄金时代了 ...

因为麻子没有封我,临窗就被恶心走了。真好笑。这个遁走的台阶也太勉强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2-5-9 12:24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曾经定义为我是他的反向指标,本人很荣幸啊。不过,临谋略的遁走,我这个反向指标就太寂寞了。我非常希望他回来。

临谋略,快回来。我等着你的《周裁史记》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5-9 12:42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判定史记不靠谱,不是治学的严谨态度。究竟是公孙朝问子贡,还是陈子禽问子贡,要进行严谨的考证。有可能分三种情况,一、司马迁搞错了,二、论语搞错了。三、论语与司马迁都没错。是公孙朝与陈子禽问了同一个问题。

以上三种情况,无论属于哪一种,都要进行详尽的考证。而不是凭借拍脑袋。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5-9 12:47 |只看该作者
临谋略,要不咱们商量一下。我退出。你在这里玩。这下你就没有遁的借口了吧。

我退出,就是要你找不到借口。你答应否?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5-9 12:49 |只看该作者
哈哈,楼上两位又掐起来。反正看热闹不怕事大,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凑个趣。
论语成书于战国,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佚,仅剩民间口口相传。太史公著史记时,大多是依据口传。
西汉末期,有人说从孔宅夹壁墙找到了论语若干,后据此精治,有了目前论语的大致样子(说后来又修了若干次)。
因此太史公史记在前,论语在后。不是太史公不符论语,而是论语不符史记。后成的论语,能否如之前精准,可以存疑。谁更靠谱,不可妄下断言。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5-9 13:13 |只看该作者
那五 发表于 2022-5-9 12:49
哈哈,楼上两位又掐起来。反正看热闹不怕事大,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凑个趣。
论语成书于战国,但因秦始皇 ...

这才是谨慎的治学态度。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5-9 13: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22-5-9 13:57 编辑

研究《论语》,逃不开《左传》和《史记》

《史记》书成,司马迁说要“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实际上,史记出版,受到朝廷严格控制,竹简不便保存,很多篇章都散佚。现今《史记》版本,有不少是后人补阙,如褚少孙,他的名字直接附在正文中,其他没留下名字的,不知凡几。司马迁《史记》本身所依附的材料更是无法查证确保无误,所以其中多处有疏漏和自相矛盾。

《左传》与《史记》争议很大,有出入时,学术界信《左传》,否定《史记》。

《论语》与《史记》有出入时,信谁?目前无公论。

明明的提问有道理,考证不过关,结论挂不住。但这考证是千古谜题。

临窗能指出《论语》和《史记》具体出入之处。敢问明明,这个百度不来的知识,就凭这点,是不是值得你我谦虚向学?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临窗的尽头是明明。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5-9 14:06 |只看该作者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是脱口秀李雪琴的一个梗。
怕临老师读不懂,多一句嘴。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5-9 14:13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说彭祖多大岁数?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5-9 14:22 |只看该作者
实在憋不住,上来说一句。

“司马迁尚且如此,其他人等解读论语会如何?”

司马迁尚且如此,《周裁论语》会如何?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5-9 14:35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都是“现代史”,都是“当政者史”,人类学意义上,没有信史。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