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2-5-1 00:16 编辑
黄金时代,喜欢这个名字,虽然不喜王小波。
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汤唯主演过一部同名电影,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生平为引,还原了那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存在主义认为,时代,无所谓好坏,只是我被抛入其中的时代。
佛家有谓人生酬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然翳眼观空花,花处即空处。真空妙有,随心直取。希冀贵版能做一水月道场,以期梦中慧事。
每个人背上都背着一套价值体系,它们在自我那里往往是自洽的。每个人价值观的成因不同,也许不是某个单一的而是多个文明文化的混杂体。大家可以批判或质疑不同的价值观及持有人,但不要把这种观念演绎成jiquan形态。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已走入纵深阶段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西方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等早已开始了价值重估,我们也不要把自己演绎成某种意义上之单向度的人。按《未来简史》的说法,目前是数理逻辑的天下,但这不能意味着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就能宣称要对语言中的“形而上学”幽灵进行治疗。
民国时期的所谓大师辈出是因为那些知识分子有着传统的底蕴,所以能吸纳西方文明的精华。而在经历了传统文化断层以后,我们的古老传统渐渐变为一种失落的文明,以至于我们再次与西方文化对撞之时,是以不完整的碎片化状态呈现的。直至今日当资本打造的商业通俗文化呈现为一种粗鄙的主流形态后,一些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新文化运动先锋鲁迅先生曾说过“吃人”二字,却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当今世界呈现了多元文化之形态,楼主觉得好的态度是彼此学习警醒映照和包容。不想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权利。”这个已经被用烂了的梗,更想表达这样一种情怀: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虽推崇“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然若中行之人找不到的话,子在《论语》中亦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民国虽是乱世,但文化繁荣,各个领域大师辈出,其性情不羁之辈大有人在,除骂袁世凯的章太炎章疯子,顶撞蒋介石的刘文典刘狂人,爱打架的熊十力(和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三人,加上张君励、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并称为“新儒学八大家”。)尤为趣味横生。据说熊君和好友梁簌溟在学术问题上吵到极处时,在梁不想再和他争论一走了之时,他都要跑去在梁漱溟的背上猛拍三掌。其和废名之打成一团更是经典,周作人在《怀废名》中有记为凭:“一日废名与熊翁论僧肇,大声争论,忽而静止,则二人已扭打在一处,旋见废名气哄哄的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翁在讨论别的问题矣。余君云系亲见,故当无错误。”
观版上诸君,均是红袖江湖华山之种子选手,望在外战和内卷之时,法效熊君之风,开创一个开放包容的智慧之版。
西方哲学从希腊的苏氏、柏氏、亚氏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都渗透了丰富的宗教性哲理,从笛卡尔开始似乎偏重知识论(这和我们的翻译导向也有关系),其本体论、宇宙论、价值论都是有的。直到后现代主义,骨子里天然一段虚无。人类探讨使存在者存在的存在,现象的本质共相,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到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叔本华的意志,西方的形而上之途为我们画出了一道优美的线路。然东圣绝不逊于西哲,观古代中国思想体系,原始儒家、道家、魏晋玄学、大乘佛学、宋朝理学、明朝心学,其主旨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内证圣智。东方哲学所展现的不是知识树上的华美枝叶,而是智慧树上的真实脉络,一种内在的逍遥之智。
中国古代文化有很重要的一个字,道。可说是一切学问之根本。
道家不需多说,老子五千言都在谈道德,开篇即是道可道非常道。多抄一点释家与儒家。
佛家经常讲道心不可退,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佛学大辞典中说,道为能通之义。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
通俗讲就是,一、能通的意思。二、真理的意思。三、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四、修行的方法。
不仅道家释家讲求“道”,原始儒学也讲究学道,道是儒学的精华。所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周易系辞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疏云:“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朱子亦云:“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所谓形而上者,即两仪未分之际,浑然太极,亦即是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既分,阴阳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儒释道理同出于一源,并行而不悖。对照佛家,太极即是佛家的心性、自性、真如,其本自清净,如无尘之镜,无波之海,然无明风动,镜忽染尘,海突生波。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而生三细,境界为缘遂长六粗。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儒家的道是形而上者,无生无灭,无阴阳变化,无吉凶祸福,为宇宙人生之本体。及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皆自太极分辨阴阳,而相继出现其形相,形又与太极不相分离,此道器不相离。道器既不相离也不相即,周易中之卦爻皆是形而下者,卦爻变动,出现天地人万有之形,亦皆是器。器是形而下者,幽明死生,吉凶悔吝,变化无穷,循环无尽,即宇宙人生之现象。“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而下的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逝者,人与天地皆不长久。而太极之生两仪,由人分别之心而起,灭除分别之心,方能入道。太极是卦爻的本体,卦爻是太极的别相,体真相假,不迷于相,才能明于本体,明于本体则能运用万相。展放一卦六爻于全宇宙,收全宇宙安于一念不动之心,收放自如,无不自在。
觅心了不可得,观心无处不在。
一切所游之戏,没有输赢,万物皆为我师,一切皆是妙用。
莫道清风不洗月,花雨从来都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