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二次大战后的金属雕塑繁荣期
查看: 4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次大战后的金属雕塑繁荣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1-24 21: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22-1-24 22:01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全世界,涉及范围之大和影响之深为此前人类战争史所不曾见。期间,作为主要战场的欧洲本土遭受到严重破坏,直接导致英、法两国的衰落,作为战前世界艺术之都地位的巴黎更是受到严重削弱。二战期间的艺术家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往迅速崛起的美国纽约。到战争末期,纽约已呈现出繁荣的艺术局面,并迅速取代巴黎,成为新的艺术中心。活跃于期间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他们以美国为艺术大本营并对其他地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原先单纯地接受外来艺术理念 ,转为开始对外输出文化资源了。

   战后继续生活在欧洲的艺术家们,他们所面临的是战争的破坏后果和艺术秩序的毁灭,同时还受到外来艺术家和外来思想的冲击,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渐渐分化成两种:一种是对传统价值根深蒂固的尊重,表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意识的坚定维护,即使受到战后幻灭感的影响和变革精神的严重挑战,也不动摇;另一种是来自战后的新思想,就是抽象和反传统,他们认为必须从自己的民族传统和以往大师的羽翼下挣脱出来,才能将个人价值和艺术价值充分体现。所以,从表面上看,二战之前那些印象主义、后期印象派、立体派、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在雕塑领域均有所保留,表面上它们都在“合理”地发展着,自由地思考着,而实则上它们在证明一种不属于任何一个运动的决心。这一切不是“内聚”式的结果,而是“核裂”式的迸发。因此,这一局面形成金属雕塑风格扩散、创造力爆发的繁荣期,其发展主要以美国、英国为代表,期间美国取代了法国,成为了现代主义运动中心。

     在20世纪50、60年代里,欧美商业画廊展出的现代金属雕塑作品是普遍而广泛的,其中五分之四的作品以金属材料为主,美术史学家总结其为“新的铁器时代”(参见《现代雕塑史》赫伯特里德p235)。这一时期,是金属雕塑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现代金属雕塑创作中心由战前的欧洲转移到美国、英国并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在美国,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艺术成果在美国得以充分拓展,现代金属雕塑有了更为明显与突出的变化,对工业因素的普遍重视使金属雕塑成为现代雕塑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此发展过程中,金属雕塑开始由展厅,走向室外,走向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雕塑语言的又一次重要转换。

     二战后的西方现代雕塑,毕加索“拾来的材料”并没有被杜尚的“现成品”概念所彻底取代,而是在融合成熟后得到了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续。“现成品”概念和立体主义的“拼贴”,直接导致了“集合艺术”的出现,“波普艺术”和“装置”也在这一背景下相继出现,同时还出现了“极少主义”,以及源于欧洲的“活动雕塑”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艺术发展大潮里,涌现出一批在现代金属雕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位置的现代艺术大师,出众的才华他们谱写了现代金属雕塑的辉煌篇章,其作品推动了现代雕塑史的大踏步向前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1-24 21: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22-1-24 21:47 编辑

(1) 集合艺术中的金属雕塑
       “集合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废品艺术和垃圾艺术的史学称谓。

       1961年,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题为《集合艺术》展览,其“Assemblage An”的意思是“集合、聚集和装配”,指以实物拼凑组合而成,是以人们认定的非艺术材料、未经加工的工业材料和现成实物装配的。“集合”实际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段,这种手段摒除了材料的各种规定和限制,使其不再孤立存在。被选择的材料按照艺术家的意志进行组合,以传达艺术家的观念为最终目的,并且为其后使用现成品来创造某种空间环境的装置艺术作了铺垫。其中,“装配”的概念还直接影响了激进派和贫穷艺术。

       集合艺术品的构成方式是把捡来的废旧物品加以组合,省却在构成艺术中复杂的技术工艺,它对待材料不再是单纯的再现,也不关注能否在严格的秩序中呈现合理性,而在于传递情绪上的某种联想,以及能否触发艺术家与观者的理念互动。集合艺术概念虽比较宽泛,但还是可以从材料工艺上引申出来,即:在对材料的直接组合运用基础上,对其进行再次加工。劳森伯格曾评价说:“一件实物和另一件实物之间的逻辑或非逻辑关系,不再是能使艺术家兴奋的主题,因为它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连续的一部分,这种连续的起始并不取决于艺术家的主观愿望。‘方法’都集合在某些材料,成为有意义的关系。” 批评家格林声称:“现代主义艺术语言主张放弃艺术的叙事性,回归最纯粹的艺术语言和材料,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得阅读。”

       最早具有集合意义的雕塑是由毕加索完成的,他也是集合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外,集合艺术的代表还有:早期的大卫·史密斯、塞撒·巴尔契尼、爱德华·包罗兹、路易斯·内维尔森等。

      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 1906-1965)早期金属雕塑是集合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50年代初,受冈萨雷斯关于“空间中素描”理念的影响,史密斯运用金属线条,以类似素描勾线的方式描绘关于风景的主题,他所描绘的“风景”没有任何叙事因素,既不是自然形态的抽象表现和对具象的提炼,也不具有对自然界事物的象征寓意,而是以纯粹的、几何形态的金属材料在三度空间中的组合来造就“空间中的音乐”。50年代后期,史密斯大量利用现成的工业废料制成具有构成与抽象风格的金属雕塑,在雕塑过程中,他以即兴的方式将堆在地上的金属材料直接焊接成型,地面和环境都成为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彻底颠覆了雕塑对展台的需求关系与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把他内心的节奏、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以系列的、连续的方式呈现,引领并最终影响着利用废旧金属制作雕塑的热潮。在史密斯的努力下,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对于现成品不同的使用方法成功地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新的艺术形态。

       法国的塞撒·巴尔契尼与费尔南德兹·阿尔曼是以欧洲新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身份出现的,但他们对材料的使用与作品形式的制作方式,却具有典型意义的集合主义风格。

       塞撒是50年代以后现代时期金属雕塑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电焊大师”。其早年的金属雕塑作品有着同时期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他采用大量的工业废品来创作,以集合的方式,通过精湛的焊接技术组合而成。60年代后,他以代表动力学和机械文明象征的汽车废料和机械零件作为材料,还利用巨大的油压机将垃圾厂的旧汽车挤压成多种彩色金属块,完成了《压缩》系列作品,其手法一直延续使用到90年代。此后,他的作品规模越来越大,观念越来越彻底,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强烈的当代性再次呈现金属雕塑在视觉经验意义上的巨大转变。塞撒还在60年代末发明了新的材料与制作技术,他采用新的塑料工艺,并使其发生膨胀,诞生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与材料独特的使用方式。

         阿尔曼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金属雕塑家,他的集合式雕塑所使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且日常化,有茶壶、斧头、车票、电灯、开关、橡皮、图章、酒瓶盖等废物垃圾。他说:“人们丢弃什么,我就要什么。”阿尔曼最著名之处应当是其作品中以物体堆叠的视觉张力向人们展示现代文明的梦想与欲望,以量变到质变的诡异视觉形式体验来表现工业时代的“美”与“丑”。雷斯塔尼评论说:“形而上来看待工业技术下的现成品,尊重组合的内在逻辑,表现一种堆积的美,这种美类似于诗人那种‘清单式’的排列。”显而易见,阿尔曼对金属雕塑造型语言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如果说史密斯、考尔德、卡罗的作品更多地体现英、美重工业的工艺形式,那么以包罗兹为代表的雕塑作品,却在反映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传统手工金属工艺,也就是“打铁”的工艺。

      英国人爱德华·包罗兹(Eduardo Paolozzi,1924年——) 的作品具有典型的集合式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利用没有直接关联的工业废品、机器零件等材料,进行组合但这种组合并不是直接焊接形成的,而是用失蜡法翻制成青铜再将其切割,然后再构造成某种需要的造型。在包罗兹作品后阶段,他开始用现成机器制造品和工业金属材料来焊接组合雕塑,他说:“我使用那些毫无个性可言的金属材料,这些材料散落在车间周围,从未经过加工,也没有人会去留意它们。我想谁也不会把这些东西与艺术直接联系在一起……但现在艺术家却使用片状、条状、成角的和有凹槽的材料,他面临的任务是将一堆毫无个性的、形状上相互抵触的材料融汇到富有诗意的设想中……”(摘自《与实验艺术家的对话》p44)

      露易斯·内维尔森(Louise Nevelson,1900年~1988年)是集合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带有强烈的怀旧感与图腾意味。她长年收集各种预制模具、木条、废旧栏杆、家具,或者把金属切成碎片,然后将它们连接叠加组合成像屏风或墙壁一样的造型,并用颜色加以统一处理。内维尔森说:“我对生活所有的自觉探索都是为了获得新的视野、新的意向、新的见识。这种探索不仅包括物体,还包括中间地带,包括黎明和黄昏。”从内维尔森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集合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从偏重材料表面的形态,转向材料在时间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和历史记忆,而从这种转变中引申出来的材料观,却是后现代雕塑或者装置艺术材料观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她跨越了“装配艺术”和雕塑艺术的鸿沟,“像狄恩的绘画一样把工业社会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变成带有艺术尊严的作品(《时代》杂志:《一个女人的世界》p66)。”她对未来金属雕塑的语言拓展、方法论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集合艺术的材料运用集中体现在废旧金属“材料”上,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也是作为对后工业时代的一个回应,我们也因此共同回顾了60年代的欧洲——那是一个被工业技术所掌控的时代,废旧工业材料和新加工技术不但使材料本身变了又变,而且使作品的体量也变得巨大,它迫使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目光,来审视成熟工业技术所带来极具张力的新视觉体验。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1-24 21:49 |只看该作者
(2)极少主义中的金属雕塑
     在西方现当代各种艺术流派、艺术主张和艺术形式中,就单一的材料语言而论,唯有极少主义在追求极简、精确、纯粹的物与最本质的形。虽然极少主义单独一件作品所选用材料比较单一,但其所使用的材料类型较为多样,期间也包含有大量而多样的金属工业材料,比如钢铁、铜、铝、锌、不锈钢等等。


     极少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作品主要以雕塑形式出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极少主义艺术家们并不是以材料自身悟性为出发点,而是立志于艺术的逻辑性,通过系统精确的数学计算,采用几何排列形式与非操作性的工业材料,利用多种工业加工手段,使艺术家摆脱了手工艺制作的局限和桎梏。可以说,极少主义极大地扩展了“现成品”材料的使用范围,达到纯正的、抽象的并具有古典美的理性形式,并使之与科学产生联系。同时,它也奠定了一种新的艺术欣赏方式:即使艺术的意义因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背景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极少主义在艺术创作中使用“减少”的过程方式使人印象深刻。他们对材料的使用是作为一种创作观念而推进,与形式因素无关,他们在激发雕塑潜力、传达观念意识的同时,使雕塑再次发生转型。


      纯粹的极少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艺术的标准是理性的秩序、概念的严密和形式的明确简洁,其属性是非文学性和非道德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只认可物体和图像世界中的另一个物体和图像,而坚决否认作品之外的任何联想。由此,极少主义成为艺术门类中发展最不均衡的风格流派,但它对于作品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的极致追求,在雕塑发展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不过,就极少主义雕塑风格而言,与我们所研究的现当代金属雕塑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形式与观念却为金属雕塑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提示。


     极少主义代表艺术家有晚年的大卫·史密斯、理查德·塞拉、罗伯特·莫里斯、卡尔·安德烈、唐纳德·贾德等等。


     大卫·史密斯在晚年创作了很多大尺度且制作精良的不锈钢材料的金属雕塑,这些众多的由大小不一矩形体组织在一起的雕塑,使极少主义观念在雕塑领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理查德·塞拉也是美国现、当代艺术时期重要的雕塑家,他创作的大型钢板雕塑深受极少主义与抽象主义两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塞拉善于处理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他把金属雕塑中“空间的力量”运用至极致,把人们引入到巨大的钢铁缝隙中,给观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改变了观者对作品的审美习惯与观看方式。


      极少主义雕塑家罗伯特·莫里斯则大量使用各种材料,从工业零件到毛毡,无不为其所用,但他并不关心材料的质感、社会寓意以及文化含义,而是回避了所有符号意义,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作品形式美学感知上。他的极少主义雕塑打破了古典雕塑与现代雕塑空间上的和谐,使观者认知到空间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卡尔·安德烈也是极少主义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使用铜、铝、钢、铅、锌和镁等多种并不常见的金属材料,将它们有规则地穿插组合在一起,并运用现代工业精密技术切割成多等份单元,其形式多为平铺在地面所展开的方形或柱形,作品意义着力于探索了雕塑作品平面中的空间关系。卡尔·安德烈使用材料的过程不是在追求材料质感,而是把材料作为一种制作空间的手段,“水平线”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形式元素。


      唐纳德·贾德和其他极少主义艺术家一样,数字的精确计算和几何运算成为作品的主要特征,他精确计算金属盒子的面积和体积,在其上涂上各种颜色,以或横排或竖列的方式呈现在空间中。“他起初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不可违背的顺序与规则:使用的颜色和材料一般不多于两种,立柱的间隔为22.86或15.24厘米,4个或8个立方体摆成行,横向的盒子6个摆成行。”“他的作品都是探索形状,材料,尺寸和空间的关系。”(《当代艺术家词典》p130)


      另外还有英国的安东尼·卡罗、美国的托尼·史密斯、法国的伯纳德·维纳、西班牙的爱得华多·奇达利,以及意大利的阿纳尔·波莫多罗,他们也是极少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或深受极少主义风格所影响。

      安东尼·卡罗是英国“极简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受史密斯的直接影响,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金属雕塑创作。卡罗利用钢铁板材外,还并首次使用了管型材、工字钢与T形钢,将之进行焊接并以螺栓连接,制作出了一系列有色彩的、大型的、强有力的结构造型的金属雕塑。他的作品对空间及材料内在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诠释,使人意识到雕塑不一定是一个集中式的纪念物,也有可能是一个敞开的空间。卡罗还直接废除了作品的底座,将作品放置于地表面,改变了欣赏者与作品的距离关系和观赏习惯。

      在极少主义、抽象主义风格鼎盛时期,美国的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 1912年~1980年)也在60年代加入极简抽象运动阵营。他的作品特点是把钢材表面进行黑色处理及氧化处理,并设计成有精确角度的金属方块进行作品建构。而法国的伯纳特·维纳(Bernar Venet 1941年——)以有力的、不确定的弧形钢铁线条组成自由的空间结构,著名于70年代西方雕塑艺术界。西班牙爱德华多·奇里达(Eduardo Chillida 1924年——),他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采用钢铁材料,用锻造、铸造的技术手段完成一系列抽象的、宏大的、隐含巨大力量的金属雕塑作品。还有意大利的阿纳尔·波莫多罗(ArnaldoPomodoro 1930年——)对金属雕塑的发展也起到重要影响,他创造了一种与当时抽象绘画相对应的雕塑风格,其作品部分擦得光滑和部分明显腐蚀的作品形成材料特征的微妙对比。

      以上这些雕塑家对现代金属雕塑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后来金属雕塑的艺术发展中依然进行着不懈的艺术探索,并且取得了更多的艺术成就。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1-24 21:51 |只看该作者
二战后的美国,在艺术史上也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羡慕嫉妒恨啊。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1-24 22: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2-1-24 22:15 编辑

杜尚作品:《泉》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1-27 16:21 |只看该作者
霍,在家研究其学术了哈?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1-27 17:50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