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邓公是总设计师。邓公又在亦步亦趋学润公。主要三点:
"农村包围城市"
"实事求是""
"爱国一家"
这是润公的三条。邓公学过来,用于:
"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国企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老鼠是好猫"
"共同富裕"
这三条,每一条都轮不到东北。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步骤,一步一步把东北拖成现在的样子。更直白点儿,这不是东北人的错儿,这是东北人为整个中国付出的代价和贡献。细说:
1,"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国企改革"。
从农村开始改革,东北不能大动。大米,玉米,大豆,木材等等,农业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国家一直都严格管理,东北的承包到户比别的地方要少。
其他地方的农村改革,最成功的事情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东北是重工业基地,乡镇企业有发展,但不可能大规模得发展,因为重点是重工业。
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什么意思呢?核心是更换工业设备,更换管理机制为股份化,提高生产率即一台机器优配最少的工人。
东北的国企设备,一部分是日本人留下来的,一部分是苏联人的……都老化地不可思议。这一部分本来需要国家投资,国力又有限,所以老设备拆了,新设备没有着落。
股份化。东北的国营企业又不能股份化。
所以东北国营企业改革,最大的成果是:工人下岗。设备更新换代不了,一台机器要用的人比原来少得多,只好下岗。
总结: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国企改革攻坚,国家不敢动东北,不能动东北,这是一个根据地,不能动。所以别的地方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东北只能摸着良心支持。
2,"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老鼠是好猫"
沿海城市摸着石头过河,搞服装,电子,饲料,木材加工……这些事情东北都没有轮到。别的不说,东北膏饲料加工按理说肯定可以吧?但是不行,大豆,玉米要储备,不能完全市场化。这是国家政策。单凭这一条,就可知不是东北人不行,而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东北轻举妄动。东北一定要稳住,别的地方干砸了,摸着石头过河栽倒水里后,有个东北基地拉一把。
东北能干的事情,国家拖着不能放开手脚干。等到国家鼓励国企改革时,东北没有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支援,国企改不动。其他地方的乡镇企业纳税,大部分地方截流,上缴国库的比例不高。尤其是广东那边,地方财政截流比例更高。国库财政不足,于是也支援不了东北国企改革。
到这个时候,东北人都开始靠自己,回归祖籍,流落他乡。非常集中的一次大规模移民。很多城市的开发区,突然出现一大批东北人,就是这个原因。
东北人口外流,现在去东北投资企业,招工难。所以没有办法投资。
3,共同富裕。国家改农村,改国企,开发中部,开发西部……这几件事情之后,才开始想起了,振兴东北。
国家开始振兴东北,排在很晚很后的次序上。而且,振兴东北的策略是市场导向,而不是原来的那种国家政策导向。以市场导向去振兴东北时,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如果国家政策规定,谁去东北投资,30年不收所得税,投资纷纷闯关东。
国家战略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耽误东北30年。30年后,国家放开说,市场导向,兄弟省份各自努力吧。
这就是俗话说的,一步落下,十步难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