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徐克自然有其局限。不过他的局限两极分化,前后期完全不同。
在最早的三部片子中,徐克用纯粹的哲学方式进行叙事,题材有魔幻色彩,风格却暴烈无比。过于诡异另类,虽泼辣而失之尖刻,是“主题先行”的产物。观众理性上大概知道这是寓意深远的艺术片,感情上却格外别扭。自《鬼马智多星》和旧版《蜀山》后,这一不足被他慢慢克服,市场反应和徐克自己的电影理念出色地协调起来,至较晚期的《刀》才又故态复萌。
徐克后期的大局限是不能彻底摆脱商业化运作的某些负面效应,典型的例子是他喜欢拍续集,而且没完没了一一直到基本上没人看为止。如“倩女幽魂3”《道道道》。其实第二集已经在走下坡,再往下只好把第一集的旧事翻出来,换几个演员炒冷饭。《道道道》琐琐碎碎,刻意搞笑,拖拖拉拉,节奏奇慢。利智、王祖贤分饰两大艳鬼,跟男人调情占了近1/3的篇幅。剧本如此无趣(也有人觉得有趣,说这一集是三集里最好的,见仁见智,暂不多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思想上也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突破。唯一亮点是最后与黑山老妖的决战,有种狰狞的诗意,凄厉的壮观。但这里又有疑问:在第一集中,黑山老妖已被消灭,何以事隔百年,又以树妖“干哥哥”的身份跳出来兴风作浪?
又如《东方不败再起风云》。这也是一部画蛇添足的作品。此片不仅在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走向上与前一集严重脱节,还令人痛心地信口开河,使东方不败改号为“东西方不败”,让她接子弹如接飞镖,挡炮弹如挡排球,甚而说出了“你们的科学顶个屁用”这样荒谬之极的话。在《黄飞鸿》前四集中,徐克曾以少见的大文化视野,恢宏的史诗风格,对包括上至满清高官,下至汉族平民的中国人,和包括神父、医生在内的外国人表现出较为超脱的悲悯情怀,为清末描出了一幅全面细致的浮世绘。即便对反清志士、“扶清灭洋”的民间组织、英美侵略者这些拥有某种政治姿态的角色,徐克的态度也还是客观冷静,不给以人为的丑化或拔高。不料在《再起风云》中,竟会流露出极强的仇视西方、鄙薄东洋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高手在片中是一个奇丑的侏儒;西班牙将军则被迫手持《圣经》,对东方不败顶礼膜拜,念念有词)。“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结果,是徐克把“虚构的真实”抛至脑后,糟蹋起武侠来,比之王晶也不遑多让,只不过王晶是挤眉弄眼地糟蹋,徐克是气吞山河地糟蹋。
不过这两部影片,比起他后来的《黑侠2》来,又要算是比较能维持水准,保持体面的。这样的每况愈下,到美国之后,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当时,只能是为了商业化的急功近利。在《再起风云》里那样起劲地歪曲、折辱西方的徐克,不几年就改变初衷,投奔好莱坞,也可见太过激烈的姿态常常不能当真,这姿态后面的东西,才意味深长。
此外《花月佳期》、《新仙鹤神针》等片漫画色彩浓厚,是高级的卡通,与徐克的才华也殊不相称。
当然再杰出的艺术家也有失手的时候,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并不为怪。有影评人说“虽然自上个世纪以降,徐克的电影已经疲态尽显,但几乎每一部都是在一定水准之上,实力还是不容忽视。”大约因偏爱而有些溢美,我就不觉得他每部作品都“在一定水准之上”,但仍说明了对徐克的整体肯定。毕竟是徐克把动作美学推上了原来似乎遥不可及的高度,带领一代人步入一个个既玄幻,又逼真的奇妙世界,使成千上万的观众领略到传统的意味,想象的美感和对现代社会针砭入里的批判。小而言之,他为当代中国电影树立了里程碑;大而言之,他对中华文化的现代继承也有极其卓越的贡献。
内地有人称徐克是香港电影盛世的中流砥柱,海外影坛则推徐克为“鬼才”。誉之“鬼才”,“是对徐克作品所彰显的惊世骇俗的想象力、桀骜不驯的风格、鬼斧神工的创意所表达的一种深为叹服的崇敬之心。”“而徐克之‘鬼才’,绝不仅仅限于编导能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体现为作为监制的他对香港电影潮流的引领和把握。”“徐克的创作力、对类型片的把握能力,堪与好莱坞前辈、有‘大师之中的大师,巨匠之中的巨匠’之称的威廉·惠勒比拟。”
至于说香港影坛“大多数是熟练操作商业卖座片的‘工匠’,在小市民观众的票房推动下制作格调不高、视野局促、气势不大的庸俗之作,而一批文艺片导演,即使有关注情感、社会、家国、人性的佳作问世,也显得生活狭窄,小家气浓厚”则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因为该文紧接着话锋一转:“惟独徐克,能跳出弹丸之地的殖民地心态,制作气势雄浑的电影,虽然大多是商业影片,但其中泱泱王者之风,绝非他人可比。”这里面显然有“孤篇压全唐”式的夸张,但倾心之意表露无遗,亦足见徐克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仍要无奈地指出,出国后的徐克着实辜负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厚爱。这当中有他本人的原因,但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我个人始终认为,“徐克赴美”是当代中国文艺领域里,颇具象征性的一件大事,其中隐含的信息,十分丰富。
在当今世界,不管甘不甘心,华人文化比之西方文化,处于相对弱势。而较弱的文化就免不了被同化的危险,文化人也是如此。不妨设想,有朝一日中国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复兴到西方不得不平等相待的程度。《诗经》、唐诗宋词、明清话本及小说在西方都能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真要到了那一天,各国才不会仅熟悉赛珍珠,不熟悉张爱玲;只承认大仲马,不承认金庸;只欣赏黑泽明的东方,不欣赏徐克的东方。若对基座就不甚了了,很难指望对整座雕塑产生真正的理解和热情,也就必然只能停留在林语堂或李安的层次上啧啧称赞。也只有到那时候,才不会再有像徐克一类的,对传统文化深有会心的艺术家,被迫牺牲优势,接受他人的招安和收编。那是一种不忍卒睹地迎合。
“让中国人站起来”,除了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繁荣,总该还有点别的。
2003年9月一稿
2004年2月修改
注1:本文参考了《今古传奇·武侠版》、《世界恐怖电影赏析》等书,《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顺流逆流二十年一一重看徐克电影》、《笑傲江湖二十载,重出蜀山一剑惊》、《徐克作品全点评》等文。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谨此感谢。
注2:徐克近年北上大陆,借力华谊兄弟、博纳影业,连战连捷,再度崛起,《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智取威虎山》均是票房口碑双收(《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且为徐克赢得了第二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刘嘉玲凭此片夺得影后;《智取威虎山》使他第三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张涵角凭此片获得金鸡奖影帝,梁家辉获北京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并通过电影特效尤其是3D技术的探索,推动了华语电影工业的发展。相比全盛时期的作品,虽仍稍逊一筹,但年过花甲,创新不息,热情不止,令人钦敬。作为即将问鼎中国票房总冠军的战争巨制《长津湖》的三位导演之一,他自然再次在影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关注的徐克影片止于2004年,故近作未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