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历史的真相
如果用严格的定义来讲, 人永远不可能得到历史的真相。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了,每一个历经事件的人们身处不同的环境,每个人自身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他们看到的和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把自己摸到的那一部分当成全部,所以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于是,人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但是如果这样就武断的认为探讨历史没有价值的话,那恰恰真正的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我们可能永远得不到历史的真相,但我们可以无限的去靠近真相。靠近真相的办法是尽可能多的了解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让每一个瞎子都开口讲话,说一说他们摸到了什么。然后去汇总还原整体。
正是因为此,我对任何压制反对声音的、单方面的叙述一直持有本能的抵触和怀疑。如果他只把一面展示给我,但不让我看到另外的面,那么我对这一面也不轻信。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考古发掘出现了很多新的资料,睡虎地,楚墓,里耶井简,清华简等等,有些佐证了史书上已有的记载。有些则与史书上的记载相矛盾。这并不是坏事,多一个盲人来摸象,多一个人发出不同的声音,细节越多,整体才能更加丰满。
让秦始皇来讲一讲长城如何宏伟壮观,也叫孟姜女来谈谈老公怎么死的。四海一,六王毕,书同文,车同轨是如何的丰功伟业,也听一听离乱苍生是如何痛哭哀号。
只有在了解了这方方面面,每个人站在历史面前,是满足于宏大的叙事,还是为苍生掬一把同情的泪水,或者二者皆有。那个态度,才更加厚重,坚实。那曾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阳光下的笑才最值得感动。
具体到睡虎地简关于逾期杀头不杀头的这个记得好像以前有人讨论过,那个时候言论相对宽松,有人说如果一千年后挖出现在的宪法,真的有那么多权利和自由吗。但是玩笑归玩笑,如果真的要论证秦时有法不依或者法不符实,是一件严肃的学术论证。不能靠猜测。
事实上秦国的律法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是有调整的,尤其是在长平之战后,我看过一篇分析和论证,不过太早记不清了。 总之有些古简具体能不能推翻史书上的说法,从何种程度上,学术界都还处于讨论阶段,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不管怎样说,即便是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这点是错的,那也丝毫不影响太史公的形象,也不影响《史记》这本书的伟大。
而我引用了史记中的说法,我也实在看不出我所谓的“麻烦”在那里。
莫非?你会顺着网线过来咬我?那,你会有点麻,我倒是有点烦。
然后说一说可怜
我是一个业余的文学和历史爱好者,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并且在平时因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码字和玩论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知识的盲区,会有缺陷甚至硬伤。如果有人指出我的错误,并且我也真的错的话,我愿意老老实实坦坦荡荡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一向认为,有了错误并没有什么可怜。但是如果有了错误不敢承认,遮遮掩掩,讳病忌医,千方百计狡辩否认,那种样子其实挺可怜。看起来样子很强大,其实里边是一团心虚盖着一个小字。
生活单调的人也可怜,或者心胸不够宽广,或者生活不够丰富,总之一天到晚心心念念神神叨叨就琢磨一件事,甚至是一件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事。
比如你,总就想着找我的岔子。
我冒昧的问一句:除了掰着我的屁股找屎,你就没点别的乐子了?
你就不怕我拉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