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1-9-4 09:49 编辑
我说过,早已经不系统的看书,更不带着什么目标或者功利看书了,理由很简单,就三个字:没必要。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抵消我对书的喜欢,看到有卖书的地方,一定会停下脚步,仔细看看。夏天海边偶尔有人拖着小车卖二手书,基本以文艺类的居多,那卖书的女子看起来也是文化人。偶尔过去看看,就搭讪聊几句,一来二去也算脸熟。她摊上的书,多数我都有,大多数都看过。那日看到她摆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个老兄蹲在那里翻看,嘴里嘟囔:这书名有意思,这仨想干点啥?
我笑着告诉他,这是一个已故的老文化学者写的一本散文集,记叙的是她和家人的日常往事,接着我又追加了一句:她是钱钟书的夫人。这男子也是读过书的人:原来是《围城》他老伴啊,那这书我得买,然后扫码,拿书走人。
我觉得很喜感,我们东北人就是痛快,一句“《围城》他老伴”,生动形象啊。买书的喜滋滋拿着书走了,卖书的姐们也乐的合不拢嘴,笑着对我说:谢谢您帮我介绍推销。我亦笑:张嘴之劳,不必言谢。
我们小区外面,偶尔会出现一辆流动售书车,书很多。与众不同的是不按照定价卖,而是论斤秤,去年的时候我记得还是八九块一斤吗,今年涨价了十六块。前几天我买了一本《茶经》精装的,定价是75,秤了之后成交是24。
这几天准备把家里的几个书橱再倒腾一下,因为发现其中几个放书的夹板已经弯曲,书压弯的,把夹板颠倒一下,再压回去。春天的时候,买了一个竹木的旋转书架,用了一段时间,可能是书放的太多,感觉不那么舒服,准备替换一下。
我多久没去过书店了,大约一年半载差不多。搬到这边没有书店,最主要的是想买书直接就网购了。什么当当,别的什么图书网多的是,搜到你想买的书,直接下单,包邮到家,这多便捷。
当年在厦门的时候,有时间最喜欢的是去厦门据说是源自台湾的书店连锁“光合书屋”,找个位子,弄杯咖啡,看一下午书。后来听说这个书店连锁黄铺了,一声叹息。
前两天网购了一本书《手机摄影》,这属于闲书,比较符合我目前的状态,原本以为读了可以提升一下自己手机拍摄的水平。看了之后哭笑不得,这不就是一本手机拍照使用指南吗,它说的那些我一直都在用,它没说的那些我也用了。
这书,基本没用。
比起之前买的一本《摄影一本通》差了很多。编这书的你人怎么想的?
那日有朋友问我还看书,看什么书?
我说看书是一辈子的爱好,但是看什么书就一个字:杂。基本什么都看了,喜欢的就看,看着看着就扔一边的也不少,翻来覆去看的也有。所以,我说自己目前是读书读到乱糟糟。
如果非要让我说出最近几年读的最喜欢的书,我可以肯定的说《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的那套旅游系列的图书,一套全八册,国内国外风景名胜介绍解读。因为这些年一直到处走,所以更喜欢看这类的书,看着看着就想去了。所以喜欢这套书,是因为写的很有文采,又图文并茂的。
迄今为止,从退休到现在四年挂零,已经干掉了N副老花镜,好的上千块的,差的几十块的。花镜成了损耗品,也很无奈。目前总算控制度数在300度上下。看书不带镜子,基本半盲。
窃以为,把书读到乱糟糟也是“境界”啊。
看书无论如何是挺愉快的事情,一个人捧着本书,或躺或坐一路看去,就算找不到黄金屋,起码瞌睡虫马上就能来找你。
至于要不要读经典,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现在的人看手机养成的习惯能读进去经典吗?十个人九个半都不能。
速餐文化据说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当然,你吃了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妻子抱怨我买的书太多了,到处放,乱七八糟的。我不以为然:你这婆娘懂啥,这是未雨绸缪,为日后做战略准备。万一那天腿脚不利索了,就只能在家看书了。
她不以为然的撇一撇嘴:怕到那时候你连本书都捧不起来了。
听听,听听,这叫啥话嘛?你个乌鸦嘴。
2021年9月4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