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今晚想写第三部分:宋徽宗和靖康之耻。
忽然发现红袖杂谈气氛有点奇怪,除了树下,我一直断片式玩坛,事情始末连不上。
大概翻了翻,又四处转了转,隐约看懂一点。
案发现场以及详情又不太明了,可是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现在。
先搬之前写的一部分吧,争取这几天把想写的第三部分写完,以此来支持一下红袖杂谈。
-----------------------------------------传统分割线-----------------------------------------------
写在前面的话:
在论坛上,同一个事儿,为啥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点状,有线状,有面状,有三维立体状。
有些人,只能看到当下一点;
有些人,会往前捋捋前因;
有些人,能推测后续连锁;
还有一部分人,能捋出来大致的前因后果,却不够全面。
最后有些人,360度无死角能捋个明明白白。
以宋朝为例。
小刀总说,宋朝文化昌盛的原因,是科举制搞得好。
也没错啊,又不尽然。
追本溯源,是宋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了科举制,及其他。
又有人说,是因为赵匡胤自己上台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所以杯酒释兵权等等。
也对,又不尽然。
因为,陈桥兵变,并非偶然。
赵匡胤之前,唐末藩镇割据(安禄山之流的节度使),地方割据势力比较强大,而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一种方式,基本上都是武将篡权。
因这块心病,除了太祖杯酒释兵权,还有一整套牵制武将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后来历朝历代基本上是文官政治。
尤其宋,武将不仅用种种方式遭受牵制,兵不识将将识兵地被架空,地位也急剧下降,基本上没什么前途,于是大家一窝蜂去赶科举去从文。岳飞作为抗金的私人武装,被高宗猜忌忌惮风波亭,也是一脉相承的思路。
重文轻武,导致两宋积贫积弱,对周边政权的战斗力及其羸弱,打谁都打不过,不停四处送岁币。这也是一些人对宋印象特别深、也反感的地方,
但,却在另一面,造就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都市市民生活欣欣向荣。
宋词,宋瓷,朱子学说,活字印刷,指南针,交子,商业与海外贸易等等诸多成就。
我想仿效吸睛地主题“宋朝那些事儿”,又很明白此乃自不量力会挨揍。 因为宋朝可说的太多了,喜欢宋朝的人太多了。 历史书籍作为非虚构性读物,对思维方式养成的作用,历来不可忽视。 倘若你也喜欢宋朝,一起来说说。 倘若之前不感冒,一起来读读写写。
至少,玩坛时分析坛事,打架捋前因后果,功力绝对会大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