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字从竹,传说最早源自音乐大神伶伦(也作泠伦)。
伶伦或者泠伦,名字听上去都很有艺人(伶人)的气质,泠泠作响,韵味十足。
据李长吉言,轩辕黄帝喜马奔鸟啼之声。
黄帝跟蚩尤打了大半辈子,一统炎黄部落,完事放马归田,休养生息。但老黄帝一听到马蹄哒哒,就会全身有劲,很有挥鞭干仗的冲动——这是战争遗留症,是习惯性应激反应,但可以治疗黄帝归休后的心疲如虚之症。部落不缺马,但马已经没有了战时的紧张感,走路懒洋洋,马蹄之声也软绵绵的,这让黄帝很是不满。他便让乐师伶伦想个办法。伶伦蒙牛皮做鼓,使胡桃之木敲之,咚咚哒哒,可急可缓,似健马奔腾,惟妙惟肖,黄帝听了很是受用,便推广到军队里,军队里的士兵听后也感振奋,军马更是雄姿勃发,抬蹄欲奔,自此,军鼓便成了古时军队的标配。
黄帝还爱听凤鸣鹰啸之声。凤声嘹亮,是百鸟之雄,鹰声锐长,可凉旷千里,如若再加上雀叽鹂啾,就似万物溺春,动动涌涌荡荡,让人情高思伟,跃跃欲上。黄帝听医嘱,欲借此类鸟声回阳收元以固血(毕竟有玄女、素女甚至嫫母等几大高手需要应付),但这些鸟不太好指挥,所以黄帝便让伶伦想办法。泠伦伐昆丘之竹,精挑细选,也钻也磨,做出了二十四根长短不一的竹筒,这些筒子被名为“管”——这就是“管”的诞生。管,是一种乐器,嘴一吹就可发出响声,是笛箫的初级形式,长管调高,短管调低,泠伦把二十四管两两分组,标记上音高,来仿效不同鸟的叫声,这十二组管子,是我国最早的“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在《吕氏春秋》中有专门的记载,我们现在的音程理论中用的五线谱或者简谱,与此非常的类似。
据李贺胡说,伶伦的二十四管,在黄帝升时被带走了二十三管,留了一管出没神州,只有遇到明主的时候才会出现,奏出神音以作贺。但不管怎么样,自黄帝始,“管”这种乐器便流行了下来,后来有些发明家把很多管子绑在一起吹,就有了竽和笙,这两样东西在诗经里很有记载:贵客来了,好朋友来了,古人为了表达高兴,除了敲锅打碗,就得找东西吹,牛是耕田的受保护动物,不能欺负,所以不能吹牛,就只剩下吹笙吹竽了。吹竽吹的好的,还可以被选入宫廷,吹给帝王听,当年南郭先生就是冒充吹竽高手混到齐王乐队里的。
后来,有人用兔毛粘在这些管子的一端,发明了毛笔。所以一开始,碍于习惯,毛笔也叫管。而能用“管”写字的人,在当时都是文化人,是高层次的人,是给政府做事的人,这些人用“管”来做事,就是“管事”,用“管”来料理,就是“管理”,这些人也被称为“官”,是有权有势的人。
如果一个人会嗷嗷地吹笛,会唰唰地写字,还权倾一处,那就是三“管”齐下,这样的人,是可以嫉妒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