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看好,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不看好才正常,关键是许多专家看好,《返祖》也获奖了。
下面是专家怎么看好的——
京城评论界讨论《返祖》
《岭南文报》本报讯:荣获第九届新人新作奖的长篇小说《返祖》在京引起反响,出版该书的作家出版社在京召开《返祖》作品研讨会,参加讨论会的有作家出版社副总编王文华,《世界文学》副总编申慧辉,著名中青年评论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季红真、陈晓明、吴秉杰、潘凯雄、于晓丹、黄梅以及编辑记者二十余人。该书作者童天一(名称钟健夫)参加了作品研讨会。
与会者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王文平认为,这是一部好书,一部极有特点的长篇小说。作品在彩色、层次、散文化的笔法和对人生状态的关注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晓明认为,这是一本他期待以久的小说,证明文坛之外写的小说要比文坛之内的人写出的小说要高出一筹这样一种日益明显的趋势。黄梅认为,这部作品有创新意识,作者找到了一种形式,即包罗万象的形式,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融进这么多的内容,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季红真认为,二十世纪文学的主题,十九世纪几乎全部囊括了,十九世纪的某些作家病态地感觉到二十世纪作家的普通感受,只是十九世纪作家还没有命名的癖好。而《返祖》作品的主题设计,超越了当代所有的精神范畴,可以说主题是最先锋的。对当代人类精神空间进行了大幅度开拓。陈晓明认为,《返祖》作者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文学写作制度化的双重压迫,直接面对生活的事实去把握,去追问,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他将这部小说命名为“后理性主义”的作品。会上有人试图用荒诞主义、象征主义来概括这部作品。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任何命名都无法涵盖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于积极的主题和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申慧辉把这部小说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霍华德别业》(由该改编的电影为《霍华德庄园》)进行比较,认为那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而国内现在相当多的作家在创作中却缺乏这种勇气,只会调侃,靠小聪明,丢弃了社会责任感。《返祖》是一个例外,它关注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甚至涉及到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季红真也认为,写作虽然是以私人方式,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但终究是人类的事业。《返祖》关注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说明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焦虑,内心极为痛苦。
不少人在发言中都谈到作家的知识背景对于当代创作的意义。申慧辉认为,《返祖》的许多想象成份是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这显然得益于作者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中国文化报》的王洪波认为,作家的知识背景显然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今天已经进入科学时代。陈晓明认为,具有非文学专业背景的作家进入文坛,是对业已形成的文学写作制度化的一种冲击。吴秉杰认为,这部作品涉及到寓言性、科学性、荒诞性及理论的关系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关于作品的形式问题,多数发言者都肯定了《返祖》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精彩,结构紧凑,语言轻松活泼。季红真认为,这种现象是和二十世纪文学借鉴了通俗文学的某些因素有关系。第一是性,第二是暴力,第三是悬念。陈晓明认为,小说的故事结构显示出作者的才气和气魄,不是现在一般小说能够达到的。申慧辉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接近读者,尤其能够为年轻读者所喜欢,因为它选择的语码容易为年轻读者所接受。 与会者也对《返祖》的缺点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吴秉杰认为,小说的题目迁就了故事线索,这个题目不能概括作品的精神实质。季红真把《返祖》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进行比较,认为前者还缺少心理深度,在个性张扬方面不够。王文平认为,作品的篇幅稍短,限制了作者把作品写厚实,如果作品增加一些篇幅,把一些细节和场面完全展开,效果可能会更好。
《返祖》的作者童天一(原名钟健夫,就职于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在会上谈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和创作过程,他承认自己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答案,也许正像有些评论家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所面临的处境本身包含无数的精神悖论,他认为,每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作家,不仅要关心我们今天的现实生存,而且还要关心下个世纪的人类精神走向。(杨德华整理)
与会主要专家简介: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导师,现为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授 季红真,文学评论家,原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研究员; 申慧辉,外国文学专家,原《世界文学》副主编,现移居加拿大; 吴秉杰,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副主任。 黄梅,留美外国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