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付出、同情与克制(2009)
查看: 1762|回复: 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付出、同情与克制(200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4-26 12: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22:56 编辑

       他看起来很严厉,不苟言笑,但却在讲着讲着课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弄的笑起来。他讲劳伦斯的《乌龟的尖叫》。那应该是一首压抑以后的激情诗。即便是动物,也有压抑的迸发欲望。最沉默的动物也会叫,那是因为某种特殊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世界上最适合你,最了解你,最理解你,最能和你一起开怀畅笑的人应该就是你的“另一半”,换句话说,真正的知音,应该就是你的另一半,那是你精神上的另一半。其实精神上的另一半,就是你身体上的另一半,只有找到它,你才可以安定下来,你的身体和灵魂也才完整。喜欢关注人之外的生物生存状态,那似乎可以预言或折射自己的未来和现在。动物世界里的爱是那样的简单。

      艾略特借《荒原》阐释西方文明衰退的现状,表达自己对世界未来命运的隐忧和预言。他是个伟大的预言家。哲学是诗歌的精神领袖,诗歌是哲学的通俗表达。哲学家是诗人,诗人是哲学家。艾略特通晓东西方经典哲学,他的诗歌更是一种预言。这首诗歌写于他精神极度困顿,甚至精神严重崩溃的状态下,因此有人非议这首诗歌很散,很炫,是的,一首诗里用了七种语言,用了很多种文体,有歌曲,也有戏剧,还有引用,有宗教,东西方,思维跳跃,意象迭加,看起来真的像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的自言自语。很多预言家的语言也是如此,前言不搭后语,但却可以隐喻整个世界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这是一片荒原,人们离真正的宗教和纯洁的信仰很远。所有的蝇营狗苟,所有的庸碌颓废,都写在这一片只有沙砾和岩石没有水的荒原之上。水,是这个世界生存的希望,可是人们却找不到水。很多人日日奔命,其实无一不是急急的奔赴死亡。外物的诱惑使人沉醉于肉体狭隘的欢娱,人们已经不再关心精神生活的饱满与丰盈。到处是无聊的人和无聊的话语。

      潘多拉的盒子里给人类留下了最后一样东西,有人说是希望,有人说是爱,其实,爱,就是希望。

     艾略特也给人类指出了三个法宝,只要拥有这三个法宝,人类就有出路:

     付出、同情与克制。

     爱,是这片荒原里的水,而克制,无疑,是通向水之捷径。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顶1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1-4-26 12: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2:50 编辑

                                                                             罗恩•帕吉特&于坚(2009)



      在逸夫楼听了一场非常难得的讲座,被邀请的人是美国著名诗人罗恩•帕吉特和中国通俗诗人于坚。罗恩•帕吉特风度很好,虽然年纪很大,时不时总是说"I'm an old man。”但其幽默、风趣、智慧以及才华,总是时不时的打动听众;于坚似乎不擅言辞——也许诗人都把诗句锁在了嘴巴以外。

      罗恩主讲,讲他是如何引导12岁以下的孩子创作诗歌的。一般的孩子五六岁在他的指导下也能写诗,主要是口授,他记录。他教孩子写诗的方法有两条,其中之一是让他们扇动想象的翅膀,任意在自由的天空里翱翔。孩子肆意的想象,无任何障碍和约束。比如有的孩子想象自己和姚明一样高,而姚明却变成了一英寸长的小人儿,被放进小盒子,邮寄给自己最好的朋友!还有的孩子想象着墙壁是冰淇淋做的,自己白天是紫色的,晚上变成了橘黄色的,最后可以隐身,谁都看不到他,他把墙壁全部啃光,使劲说话,别人问谁在说话?回答是:你根本就没长耳朵!

      精神的绝对自由给孩子带来无比的愉悦,健康的愉悦带来健康的心理,诗和孩子,因此而朝气蓬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他还动员孩子撒谎,认为通过不真实的事情来达到另外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并问:这是道家思想吗?
   

      诗,补偿了人们物质世界难以带来的满足感,诗歌,是人自身的解放,是人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是人摆脱精神束缚达到的另外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诗是人类通过写作追求对于生命认知的手段,诗是人的另外一种创造,诗是自然的,从来就没有哪个人想成为诗人,写的诗歌成为了艺术品。一个人只是想写诗,而没有想自己要成为一名诗人的,反而成功的成为了诗人。
   

      于坚说自己小的时候按照老师的要求,用“结果”造句:我晚上睡觉,结果我死了。因为他经常听自己的姥姥说:**,你看你睡着了就象是个死人!结果,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嘲笑他的造句很愚蠢……
   

      于坚的诗歌我好象没有怎么阅读过,也许曾经阅读过自己已经不记得了,罗恩的诗就更记不清楚有无接触过。
   

      今天看到他们就已经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4-26 12:47 |只看该作者
确实,人生最终的意义是爱。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4-26 12:52 |只看该作者
松鸣 发表于 2021-4-26 12:47
确实,人生最终的意义是爱。

看到你喜欢艾略特很开心,把自己这几篇学校风格的小文贴出来,以供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4-26 12:52 |只看该作者
曾读过俄国宗教哲学家索洛维也夫的一本小书《爱的意义》,对我影响很大。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4-26 12: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2:54 编辑

                                                                       普遍主题的独特表达(2009)

         和张隆溪教授在一起学术沙龙,谈到了文学评论发展的历史。19世纪文学评论集中在作家的种族和生活背景以及个人经历上,20世纪开始趋向文本的研究,比如作者使用的语言(修辞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主题的研究,不是单一文本,而是一系列同一主题的文本对比研究。联想到西门的作品。在西门的作品中,他所使用的语言,是最值得研究的,而他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则堪称艺术品的琳琅满目。同时,诗化的语言,刻有西门早期意识流诗歌的痕迹。会写诗的人写小说,在语言上应该无可挑剔。

      谈到主题,很凑巧,他举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家圣西门的一句名言:“看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有多大,首先看这个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有多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写女性的生存和命运,应该是永远不会落伍的主题。


      米开朗基罗爱上了自己的作品,小说家也会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达到了怎样一个魅力的程度,有的时候连小说家自己都无法预料。可是爱上,还为什么要她疯或要她死?这就是人的一个很奇怪的欣赏心理,尽管悲剧谁都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却乐此不疲的去剧院专门去看悲剧,那是因为悲剧产生美。


      张教授所谓的共同的主题,同样的主题在很多作家的笔下都写到过,却为什么依然还会有人写?原因很明白:表达的手段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4-26 12:57 |只看该作者
松鸣 发表于 2021-4-26 12:52
曾读过俄国宗教哲学家索洛维也夫的一本小书《爱的意义》,对我影响很大。

恩,俄国或苏联,我爹书架上就有一本《爱的艺术》好象就是苏联一个教育家写的,我现在脑子不太好,会想不起一些人名。这很可怕。所以我要尽量把自己写过的东西贴出来,调动一下自己的记忆。感谢你,让我想起了坏女孩凯茜*埃克,这个伟大的女作家。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4-26 12: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3:17 编辑

                                                                                  关于恐惧(2009)

         连续看了有些恐怖的电影和小说。电影是西班牙影片《回归》,小说是老师让看的埃德加•爱伦•坡全集。那天晚上看电影还不算格外的害怕,虽然里面有凶杀,一桩接一桩,而且尸体放在冰柜里……昨天晚上连续看了坡的几篇小说,不是死人复活,就是凶杀,把尸体砌进墙壁,坡的小说里所描写的无一不是心理有严重疾病的人所做所为,感觉作者也因此精神分裂。我对坡的一生遭遇充满了同情,但这样的小说我还是不太喜欢,其中之格调有些低靡,气氛非常阴郁,主人公多有变态,内心深处还是偏向阳光的东西,也许这是一种人之常情吧!

      夜间起床,刚从上铺下到地板上,就听到门把手“喀吧”一声响。如果没有看这小说,也许会以为是门把手自然产生的声响,比如没有关好门等等,但看了这小说以后,就认为不会那么巧合,刚刚下来,门把手就响,会不会有人无形中进来,看我起床,就又拧门而去?都是这小说惹的祸,因为这样类似的情节小说里真的有。


      早晨决计把这小说还掉,冲着坡的照片说起了英语,因为他是美国作家,听不懂汉语。我说,你的小说写的很好,你很有才华也很棒,我很喜欢你,但你的作品写的让我害怕,我还是不能继续读你的作品,所以很抱歉,只有还掉它们。真的很对不起。


      他照片上的眼睛似乎在责怪我,真的怕他显灵。坡的死很奇怪,他的作品里关于死亡的描写也很奇怪,这样的人我始终认为有些灵异,所以就不得不这样做,和他说通以后再把他的书还掉。
   

      怀疑被这书弄的神经西西的了,不准备读坡了,尽管他很值得一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破解他的双重人格之谜,比如他的几篇作品里的“我”,其实都是他理想当中想做的人,而那个主角“他”,无论是遭际还是性格特点,甚至是相貌特征,都与他本人很象。因此可以断定,他很讨厌自我,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也因此他在生活和事业当中显得无比的自负和乖戾,其实人们看到这些应该往相反的方向去想,比如一个很自卑的人有可能真的很自负,而一个很自负的人却极有可能真的很自卑。喊的响的人内心没底,而沉静不爱说话的人却很有把握。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4-26 12:58 |只看该作者
异化严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4-26 13:00 |只看该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4-26 12:52
普遍主题的独特表达(2009)

...

也就是韦勒克所说的文学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新批评开始转向内部研究。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4-26 13: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3:17 编辑

                                                                              人生的自由(2009)

         听美国加州著名华裔剧作家段光钟学术座谈,颇有心得。其中她的一句话,给我振聋发聩的启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沉浸在文学的爱好或是写作的状态中无法自拔?却原来,文学,是世界上最后的自由领地,而写作,是人生当中最后的自由。为什么说是最后的?因为人所追逐的自由,无一不会受到外界的限制和干扰,惟有写作,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在文学的天地里,你可以自由翱翔,无人约束,无人干涉,你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把所有的人物任意把玩和揉捏,揉捏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你也可以恣肆的到你想去的地方,把自己活成另外一个样子,过上另外一种梦寐以求的生活,那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也只有在字里,你才可以成就的生活。
   
      很多人想成为的样子往往和现实强加给的样子相反,最起码不同。为了摆脱现实强加给的样子,也许做过很多努力,最后的结果是徒劳。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可以体验自己灵魂的自由,才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弗洛伊德给文学下的定义颇耐人寻味,他说:文学作品,是作家个人欲望压抑的产物。人生的幸福,不过是在你有生之年,做你最喜欢做的事,过你最想过的生活。如果还能于不经意间满足自己多年的夙愿,或者得到梦寐以求的幸福,那更是一种上帝的恩赐。幸福,在我看来,是那样的奢侈,特别是当一切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顺理成章和顺心如意的时候,包括事业的成功,包括爱好的尽兴和开花结果,包括人生理想的触及和实现,包括贵人相助,包括天赐恩典,包括随时可以体验到的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纯洁……


      今天晚上看了毛姆的作品《面纱》,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电影拍的很好,主题与最近的想法不谋而合,其实艾略特到了晚年也是一样,那就是:现世生活,是你灵魂最终的拯救者。所有的愿望的达成,人生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的获得,周围人的关爱与温情,包括友情和亲情,是那么的无私、纯净和美好……一切的一切你所得到的温暖和幸福,都来自现实生活,逃避现世,追求净土的境界,与这个境界相比,似乎孤独的多,也悲壮的多。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人生认识三阶。平淡,是真。是真什么?是真悟,也是真道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4-26 13: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3:21 编辑

                                                                           洪晃 &《歌德谈话录》(2009)
         

      一场讲座是洪晃的,她比想象中的样子要优雅文气的多,人生观也很让人信服,做人也不是像宣传的那么高调,我看她倒是很谦虚的,来北外讲座的目的是帮助女孩子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旅途,虽然她自称自己是没有规划的人生。
   

      所以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要走近她,单纯凭借间接的了解,或者是别人的评价,或者是通过文字,还是有限的多。走近洪晃后的结果是,毕竟是“名人之后”,在个人观点和学识上还是很有根基的。

     今天张中载教授讲的是歌德,《歌德谈话录》的核心内容。在此记录一二,也许会有点滴启发,给自己,给朋友。
   

      诗人应该应景写诗。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诞生在生活的基础之上,是提炼的生活之美。现实生活是有诗意的生活,关键需要一双发现诗意和美的眼睛。艺术家或文学家是感情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创造者,诗歌的语言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和生命力的语言。诗人或文学家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把生活的素材提炼成生动、优美、完整的篇章。
   

      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表现。如果作家只满足于写事物的普遍性,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模仿。要写事物的特殊性,这一个或那一个,写出的东西具有独特的别人无法仿效的美。
   

      作为一个诗人或作家,不要试图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越是难懂、难以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的诗越好。叙述忌讳直白平淡。生活的复杂,需要生动的迷人的美丽的复杂的语言来表达。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4-26 13:02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4-26 13:06 |只看该作者
特有学问 发表于 2021-4-26 13:02
写得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

谢谢~~六星的红袖版块最英明的做法就是组合出了几大班子优秀版主团队。不得不说,杂谈有你们这几个优秀版主,是六星论坛的福气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4-26 13: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松鸣 于 2021-4-26 17:56 编辑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4-26 12:57
恩,俄国或苏联,我爹书架上就有一本《爱的艺术》好象就是苏联一个教育家写的,我现在脑子不太好,会想不 ...

    他认为,任何生物的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那是生物本能。但是人作为社会化动物,社会之所以可能,就必须维护在一定的相互关心、关爱的基础之上。而两性之爱是诸种‘爱’最顶端的神性。只有这种‘爱情’是超越自私而将利他作为与利己一样而平等看待的。这是物种分为两性后,相互合体的最高形式,只有通过这种无私的爱欲,才能够真正的合二而一。索洛维约夫这本《爱的意义》确实深刻,但他的观点我有一点不同意,他认为在男女关系上男的是主动一方,而女的是被动的一方,其实恰好相反,我比较倾向于伟大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观点。里尔克这人一生都尊重女性、热爱女性,自认为从她们那里得到了丰厚的贈遗。他在男女关系上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爱情美妙的面纱下真正的本质:男性在情欲的支配下那种黑暗的骚动令人惧怕,他在《杜英诺的哀歌》中写道:



      歌咏情人是一回事。可是
      歌咏那隐藏着罪恶的血腥的海神,是另一回事。
      她从遥远认知的那青年恋人,他自身知道什么关于情欲主宰的事?
      情欲的主宰常从青年的寂寞中,
      (在少女给予青年以抚慰之前,她常不存在似的)
      啊,从那不可认知的事物滴落,抬起神样的头部
     召唤着夜向无终止的骚动。
     ,血腥的奈普顿海神,哦,恐怖的三叉戟……
     哦,从螺旋状的贝壳吹来他胸中扇起的暗黑的风
     听啊,夜如何把自己弄成坑洼与空洞。”

         男性的爱只是被情欲所催生的幻觉,最后的时刻总是以女性被伤害而告终,而最好的结局也是因在女性的引导下男性被拯救所致。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4-26 13:14 |只看该作者

艾略特的《荒原》说的就是这个主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4-26 13:15 |只看该作者
松鸣 发表于 2021-4-26 13:00
也就是韦勒克所说的文学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新批评开始转向内部研究。

赞~~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4-26 13:18 |只看该作者

爱伦·坡的《厄榭府舍的倒塌》写得极好,他认为小说中的每一句都是为制造最后某种效果而努力的观点我颇赞同。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4-26 13:24 |只看该作者
松鸣 发表于 2021-4-26 13:18
爱伦·坡的《厄榭府舍的倒塌》写得极好,他认为小说中的每一句都是为制造最后某种效果而努力的观点我颇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4-26 13: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8:16 编辑

                            重述神话的产生和魔幻世界的终止(2010)

前段世界文学主流趋势似乎是:重述神话。最著名的是国外的三个“重述神话”的先锋代表人物,女性作家: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庇亚》;加拿大简妮特•温特森的《重量》;英国凯伦•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中国苏童的《碧奴》是“重述神话”的第七本书(第四到第六本目前中国内地还未出版),而叶兆言的《后羿》也已出版上市。
   
注:这篇不贴了,余略。感谢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1-4-26 13:3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4-26 13:43 |只看该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4-26 13:06
谢谢~~六星的红袖版块最英明的做法就是组合出了几大班子优秀版主团队。不得不说,杂谈有你们这几个优秀版 ...

此贴才华横溢,想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1-4-26 13:48 |只看该作者
感到最幸运的是,除了听到了很多大咖的亲口口授的课以外,还见过世界级的作家和诗人,聆听过他们的讲座,最最幸运的是,曾经和一个同学一起拜见过张隆溪教授,在他的住所。张隆溪教授一袭白衣白裤,聪明的头顶已经亮成了灯泡,然而,那一袭白衣让他看起来飘飘欲仙~~

同样具有仙风道骨的还有张中载教授。他讲英国文学,从来不看讲稿,只是半躺在椅子上,信口而说,侃侃而谈。他骑破自行车上班,斜刺里不经意间吊着一个巨大的LV包包,里面放满了书籍,但却在上课结束之时拿出来给学生看看,然后布置阅读任务。即他带的书都是展览品,不是他上课的用品。

老师,就是最好的教材。在他身上体现的非常到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4-26 13:50 |只看该作者
晚上再来详读,先献两朵 ,比老童要多一朵。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4-26 13: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4-26 13:14
艾略特的《荒原》说的就是这个主题。

说的是你的异化,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4-26 14:12 |只看该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4-26 13:48
感到最幸运的是,除了听到了很多大咖的亲口口授的课以外,还见过世界级的作家和诗人,聆听过他们的讲座,最 ...

哈,羡慕你,谈笑有鸿儒。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1-4-26 14: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4-26 15:10 编辑

                                                          仙风道骨(2008)

         今天上午收获很大。先上的是金莉老师的美国19世纪文学。她口语很好,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下课的时候我和同学悄悄议论,金老师长的不像纯粹的中国人,好象有点西方血统。敢不敢问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不敢。(注:金莉院长的确是混血儿)
      
              三四两节是北外名流张中载教授的西方古典文论。

  今天主要讲柏拉图的《理想国》。刚听有点难度,一是英语口音有点陌生,一是牵涉到哲学中一些术语,有点抽象,只有边听边记边抄写同桌的笔记。


  张教授慈祥和蔼,谦逊和气,一派温情,把自己放到最低,身上却透出一种超然绝尘、清朗洒脱的气质,看起来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仙风道骨。


       课间他提出了“道”的说法,谈到了老子和庄子的观点和雅趣,他说哲学这个词汇philosophy的真正含义是:爱的智慧。philo等于love,sophy等于wisdom,而合在一起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道”。真正入境的专家和学者,的确都有点超逸洒脱、和蔼淡泊的气质,所谓“抱朴”,也不过如此了。
  

      想起美国旧金山明道大学校长、著名道学专家和学者,医学、法学、文学、哲学多料博士张绪通教授。当年在我家吃饭,白净的皮肤,笑呵呵的表情,宁静淡泊的气质,举手投足之间,一种无比洒脱的风度,涵养修养一览无余。他非常注重养生,是一位著名的养生专家。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一点也不假。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只要书读的多了,学问做的大了,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和修养,就会“胜于内而发于外”,非常自然的流露出来,就像小溪清澈的水流,缓缓的从内心深处向外流淌。


      如果一个人专心做学问,有很好的精神寄托,往往再苦再累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无论对身体还是对精神都是很好的滋养。所以,真正的大学问家,他们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比较长寿。那是因为知识使他们沉静,而浩瀚的知识海洋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从而退而求其次的生活,不对生活苛求太多,低到沉静和宁静的生活状态当中去,心境随之平和宽厚而清澈单纯,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其实,学问做的越大,人越显得幼稚单纯。所谓“守拙”,也不过如此了。


  诗人等重感情、感性大于理性生活的人,往往以疯狂和短寿而告终。其实,同样是才华,有的是做学问,有的是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前者得以独善其身,后者很难安享天年,不能不说是一种宿命。


      无论如何,二者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和文学瑰宝,到底哪一种人生更有意义,只看存在的价值,应该无从分辨。

    无论对谁而言,无论对精神还是肉体,修炼,都是一门必修课程。


注:文中部分观点(有关诗人)不一定对,北京学习生活的第一篇。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1-4-26 14:28 |只看该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4-26 13:48
感到最幸运的是,除了听到了很多大咖的亲口口授的课以外,还见过世界级的作家和诗人,聆听过他们的讲座,最 ...

这些人都不入流,抄书匠而已,是严重异化的学院派装逼者,还不如普通人活的本真,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4-26 14:4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纠错:主楼是张剑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1-4-26 14:5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八星老板 发表于 2021-4-26 13:53
说的是你的异化,

就你没被异化?一天到晚说英语好,现在给你贴几个英语大咖,你又骂他们。我呸~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