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 40
|
旧作和色妞新作:《the reader》,一只羊的故事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簡介 0: 德國小說《the reader》, 錢定平翻譯《朗讀者》; 電影中文盜版名《生死朗讀》。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Hanna 1: 她很美麗。你,你,還有你,任誰都能看得見;她的美麗,沒有遮蔽。她的美麗,讓青春期的MichaeL呆若木雞。 她活得很簡單。簡單的房間布置,簡單的行李,簡單的作息安排,簡簡單單,一如她的美麗,清澈透明。 她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她看見了生病的學生Michael,毫不猶豫的幫助他,并且送他回家。Michael感动于她的善良,送鮮花表示感謝,接著發現了她的美麗,于是開始了一個夏天的浪漫故事,延續了整整一生的感情波瀾。 她很敏感,善于發現美。她為賀拉斯的詩歌動容。她為荷馬的奧德賽快樂。她聽了席勒的詩歌,覺得席勒需要一個女人。她為小學生們的合唱激動不已,戚然欲哭。當她學會了自主閱讀和寫字,她寫下的第一句詩是:窗外的小花像星星在閃爍(DVD中沒有;書上有,忘記了,不準)。對于美,她能發現獨特的視角,也有天生的感悟。這常常讓MichaeL驚訝。 她是一個未受社會污染的人,純潔天真。她有赤子之心。或許可以模仿王國維的說法,她是深鎖于詞語或者社會深宮的人,她是成長于法律的遮天之手的人。 她卻不識字。當MichaeL讓她自己閱讀荷馬,她擋開MichaeL的手說到:“我喜歡聽人朗讀。”當MichaeL讓她自己看看地圖上的旅游路線,她有些不滿的岔開話題:“你是一個喜歡計劃的人。”當MichaeL讓她看菜譜點菜,她說:“我隨你。”這些事情,每一次都讓MichaeL稍微有些異樣的感覺,他却從來沒有將這一切連貫聯系起來,直到Hanna在法庭上為避免測試筆跡而當庭認罪。 她善良,她美丽,她善于發現美,也不吝付出善意,因為她敏感;她卻不善于表達美和善意,因為她不識字。 所以她很霸道。什么都是她說了算。那個夏天,她和MichaeL偶爾也發生不愉快,道歉的總是MichaeL;而她說:“no one need you appologize;no one have to appologize.” 她不識字,她不善于表達,她沒有足夠的詞匯表現她的敏感。兩個人在一起,已經使她難于應付。 她很勤勞,很干凈,很有秩序。她聽MichaeL讀書,她跟MichaeL做愛,這也要有個合理的次序;戰時她不讓人們從教堂中出門,任憑飛機轟炸,因為她害怕失去秩序。秩序對她很重要,一旦亂序她擔心無法恢復;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難以合理安排龐大數目的秩序;超過三個人,對Hanna就足夠龐大了。這也是因為不識字,不識字似乎就難以和社會溝通協調。語言是社會性的,而Hanna缺少的,恰恰是這個。 她不識字,她無法跨越橫亙在她和社會之間的鴻溝,她感到害怕;但是她必須生存,所以必須隱瞞這個秘密,這又讓她羞愧。在害怕和羞愧中,她非常容易發怒,一旦事情牽扯到識字問題。在害怕和羞愧中,她必須逃避,她去公交車賣票,就是因為不需要遇到太多的“識字”問題;當公交公司打算提拔她做管理工作,她逃避了;她選擇了一個納粹看守的職務,這不需要識字。當法庭讓她當庭對照筆跡,她逃避了,她選擇了認罪,接受終身監禁;20年之后,當監獄釋放她,讓她回社區工作,她逃避了,她選擇了自殺。字詞是她的腳鐐手銬,他人是他的牢獄。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法律 2: 社會賴法律以運行,而非依靠道德來維系。這是法學院教授的話。戰后德國的社會重建,似乎就是通過法律的重建來推行的。 法律和道德不同。通常,法律是否定性的,它“禁止”某事情的發生;道德是肯定性的,它告訴人們“應該”如何。當法官問她,為什么選擇納粹看守? 當法官步步追問,納粹看守能致人非命,難道她能不悲憫?這些誘供性質的問話,暗含否定和譴責的意思。然而,這種事后的追問,無法復原當時的情景。她必須生存,這是權利,她實現她的權利,并沒有違反當時的法律。她必須保守她的秘密,這是她羞愧的地方,然而法律并沒有顧及她的羞愧;因為MichaeL并沒有向法官提出這個有利于Hanna的證據,也就沒有改變最終判決。 懷特海說: “并不存在完美的字典,在其中,每一种感官的感受,每一个句子的陈述,以及每一种抽象的思考,都有完全对应的对象或者确切的符号。”意思是说,每个人不同场合的感受,无法完全被字典上的词语所描述。连上帝为了写作圣经,也不能凭空写作;他首先要具体的创造世界,还要以耶稣肉身遍历世界,切实感受,亲身体验。感受总是先于词语。 基于此,Hanna的集中營同事們選擇了否定自己參與集中營行動的主觀意向,因此作為從犯被判刑4年左右;而Hanna承認自己“知道”當時的所作所為,因而是有主觀意向的,結果是終身監禁。一瞬間,Hanna面臨一個選擇:如果公開自己的秘密,會讓她羞愧終生,心靈不得安寧;如果她不將自己的恥辱公之于眾,她將終身監禁,失去人身自由。 法律鐵硬的語言和邏輯,永遠無法抵達人的內心深處;尤其事后的解釋,更無法完滿展示當時的場景和當事人的內心。法律和美是截然斷開的,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裂縫始終存在。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MichaeL 3: 在原著中,MichaeL知道Hanna不識字時,Hanna已經入獄了;在電影中,MichaeL在法庭上就斷然知道Hanna不識字,MichaeL他知道這是她的秘密,是她的羞愧;MichaeL也知道,這個事實是有利于被告Hanna的證據,可以改變法庭的判決。 MichaeL把這個事情隱隱約約的透漏給他的法學教授,教授強烈要求他維護法律的正義,然而,那時MichaeL選擇了沉默,眼睜睜的看著Hanna走向監獄。 MichaeL當時的選擇是對的嗎?如果他聽從教授的建議,遵循法律正義的實現,Hanna的秘密會當庭公布,會不會讓Hanna羞不欲生愧慚欲死?MichaeL選擇了理解Hanna,尊重Hanna的心靈和隱私,法律卻也因此喪失了公正,Hanna也喪失了終身自由。 讓MichaeL終身郁郁的,是否這兩難的選擇?面對這種兩難,又有誰能超然而處。 Hanna在獄中的漫長時間里,MichaeL親口朗誦Hanna喜歡的文學作品,親自錄制成磁帶,連同錄音機一起寄給Hanna;她也慢慢學會了閱讀和寫字,可以給MichaeL簡短的寫信了。MichaeL卻從來沒有回信,即使Hanna追問他為什么不回信? MichaeL不斷的親口朗誦,不停的寄送親自錄制的磁帶,卻吝惜自己的親筆回信,這是否仍是為了保護Hanna?即便在MichaeL看來這是保護性的行動,Hanna卻感受到了很深的傷害,因為如果MichaeL給Hanna寫信,本來可以使她開始慢慢找到自信,從此通過詞語通向社會。MichaeL的過度同情和保護,讓Hanna重新退縮進了個人的內心,而且,她的心靈慢慢失去了熱力,正像監獄長所言,一向自制的Hanna開始自暴自棄了。20年后,Hanna和MichaeL獄中見面,他們談論出獄的計劃。MichaeL問Hanna:“你喜歡熱熱鬧鬧的離開,還是悄沒聲兒的呢?”這是體貼入微的想法,說明MichaeL依然在保護Hanna;然而Hanna把手慢慢伸向MichaeL的手,MichaeL似乎無動于衷的表現卻徹底地打擊了Hanna,Hanna重回社會的橋梁再一次垮掉了。她只有死去。她依然敏感。 Hanna識字之前,MichaeL的選擇是對的;Hanna識字后,MichaeL的行為是否仍然正確?MichaeL的行為是一貫的,自始至終尊重Hanna,理解Hanna,然而他是否會意識到,自己前后連貫的行為竟然導致了不同的結果?開始保護了Hanna的心靈自尊,最后傷害了Hanna融入社會生活的權利。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集中營遺孤 4: 對不起,我忘記了這位女士的名字;即使記得也未必會拼寫。(注:刚刚看到色妞说,叫玛瑟) 她的遭遇值得同情,正如人的生命值得珍重。如果完全根當時當場的據法律條文,Hanna應該是無辜的;然而戰后的法律,憑借人們的對戰爭的反思和對生命的悲憫,判了Hanna無期徒刑。悲憫和同情,超越了法律。這是影片開始的場景。 在影片的結尾,這位曾經利用悲憫之情感動法律的女士,卻斬釘截鐵的選擇了法律的正義。她說:“我不能接受Hanna的饋贈。這樣做會讓人們以為我原諒了她。我不能原諒她。”法律本已經判決了Hanna,給了社會以正義,然而Hanna仍然沒有獲得社會的同情。心靈的理解和法律的正義,在這位集中營遺孤身上,自始至終划分地涇渭分明,并且左右摇摆不定;她有時候只選擇同情,有時候卻只選擇法律。二者从未兼顾。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孔子 5: 個人心靈美與社會法律的碰撞,讓我想起孔子。《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
| ||
| ||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三拳 发表于 2021-1-12 19:20 孔子这类事情很多,比如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等等。这类似于基督教耶稣教育人们麦收不要太干净,地里留下一些麦穗,路人可以饱腹。 关于生死之际,孔孟之道是:从权。救人先。 | |
| ||
| ||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1-1-12 19:34 我同意有根,这不是解读的差异。我不同意有根,这也不是作者与导演的差异。 这种差异根源于人的有限性: 初,人心是完满自足的,充满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当面对生活与法律,人们必须最终只做出一种选择。 多选一,必须多选一,只须选一个,于是各种问题就产生了。就像我写这篇读后感,未动笔时其实我可以写六个七个不同视角,当我动笔,我只能一以贯之这一个视角。。。色妞也是如此。。所以两相对比,差异产生了。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窃以为《朗读者》这名字译得不那么贴切。“朗”给人以大声读的印象,实情显然不是如此。“诵读”也不大好。还是放弃直译另起个名字吧。
亇见。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秦川梦回新 发表于 2021-1-12 20:10 孟子曰,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这本书其实也是在理解人。司马迁读书,辄想见其为人。因此,是不是可以翻译成:解人?或者,阅人?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