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1-1-10 14:41 编辑
第一次看到凤羽是在山东,啊海先生首次带去,当时看到的是花苞。后来啊海先生又把它带到太仓,获得太仓的全场荣誉大奖,也就是最高奖。
所以对这个花的印象很深刻,至今都是很火的一株花。
有关兰花审美,我觉得难度还是蛮大的,因为对花的评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赏析凤羽,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整个兰花审美,有一个社会价值审美体系。
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兰花整个伦理价值审美的开始,是兰文化的根基。
在现实生活中,在兰区,也碰到过好多人,尤其年纪轻的一些兰友,我亲眼所见,大家坐着聊天时,他说不要跟我说兰文化啊,文化没什么说头的,我从来不谈兰文化的,兰花能不能赚钱是最主要的。喜欢钱,没错,只喜欢钱,伤身体。
我想,这样玩兰花肯定是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说到兰文化是不是就指兰花诗词兰花绘画这些概念,这样想就比较无知了。兰花的社会审美价值体系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是有历史积淀的。孔子奠定了兰花审美的基础,其后的屈原的楚辞,以及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兰花的赞美,共同构成了兰花审美体系的基石。
兰花圈有另外一个叫形式审美。宋朝以后开始有了兰谱,开始对这个兰花的形式进行审美,这也需要我们去学习,比如说瓣型学等等。但仅此是不够的。
以老上海的审美为例。绿蕙,三瓣长脚圆头,半合捧,穿腮小如意舌,细长杆一字肩。
虽然形式要素出来了,但是这些要素是不是构成美其实还是不一定的。如果加上“外瓣极佳”,像这种就开始有审美判断了。作为同一个要素,是不是判断出美,因人而异。比如说选美的三围,你报尺寸,但是不是到这个尺寸就一定美却不一定吧。
对美人的判断可能从情态等方面,比如嫣然一笑、一回眸的瞬间,都可以判断出美,不可能完全根据尺寸来判断。兰花也一样,整个姿态,形成韵味的判断很重要。
什么叫美,历史上的定义也是很多样的,主要的争论是,美是不是客观的。如果是客观的,有一些基本属性即可认定。但美其实也具有主观性,因为这个美不美的基础呢,其实是人的一个体验。苏格拉底是有一句话,美是很难的,是说不清楚的东西。
在兰届有许多类似情形。比如凤羽出来的时候,有人认为很好,也有认为很平常的。最终市场证明这个花的确是非同凡响。
自然界的物种,跟人的心灵有一种同化作用,有的人就契合,有的就不契合。你的情感,你的心性,你对花的认知,是不是跟这个花契合,这点很重要。
所以有的兰友可能在兰届里面扑腾了几十年,花了好多钱,最后没有选出一个传世名花,这个现象也很正常。
赏析凤羽,首先看其社会审美价值。啊海先生在收购了凤羽后,给挖掘者还增了两棵苗,还给他买了房子。啊海先生与凤羽的故事,其实是对花起了一个很好的伦理审美作用,有社会学上的意义。
我们说凤羽很美,因为有了社会审美价值意义,所以这个花是可以从美变成美好的。
第二,根据花的形态要素的审美,整个凤羽是一种萧散的姿态。
凤羽花的形式要素,我想主要就是有两个构成,一个是素舌,它是素的,第二个外面有个红复轮。有这个两个要素是不是一定美,美到什么程度,大家还是有不同理解的。
基于这些审美要素,从花的姿态来看,首先是新颖性,突破了传统。江浙兰花的老谱上,没有这种形式。而且,凤羽整体是一种萧散的姿态。
萧散作为审美艺术概念,来自中国艺术批评理论对书法的评价,在此借用。书者,最高境界是散,写书法的人,先散怀抱,胸怀要打开,任情恣性,然后书字。
中国审美体系里,对萧散的评价很高。
萧散,是一种从容潇洒的生命态度,不为法度所拘束的逍遥境界。凤羽,突破了原有的瓣型,不是梅,也不是荷,也不是水仙,在形式上突破了对它有拘束的桎梏。
整个形,形散,松中有紧,开中有和,看上去云卷云舒,姿态横生。细观凤羽,整杆花没有一朵是不飞动的,但是看上去每一朵都是很有规矩的,鸾翱凤翥,花姿别致。
类似这种既不在规矩中又很有庄重感的,还有春兰老品种西神梅。
从凤羽的花色上看,不是很红,有一点点像玉一样,颜色萧淡,但是气场很浓;姿态疏散又厚重,非常曼妙。
凤羽的素色,有关素与彩的审美关系,中国美学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二十四品诗》第二节冲淡,有一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是关于素的微妙玲珑的感悟。
中国的道庄哲学里,对守静素淡之心,讲的非常多,中国人非常重视这点,尤其在审美方面。中国哲学认为要守住素淡之心才可以契合大道,因此,兰花里为什么把素品提得很高,后人其实有一个注解的:养素以朴,通乎幽真。
庄子说,淡然无极,众美从之。显然在道家哲学里,对朴素的理解,认为自然平淡为崇高,人格的境界也是如此。包括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都非常崇尚自然。
比如欣赏书法家林散之的草书,如果你没有对美学诸如萧散、冲淡等意境的理解,你不一定能看懂他书法的高妙在何处。也无从领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的妙境。
凤羽的红复轮,是淡淡的红,花苞上来时,圈还是比较浓的。一旦绽放,受气候和栽培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变成一种很淡的红痕。这个红,令人感觉是种奥妙的渲染,在《二十四品诗》第三节专门有讲,即纤秾。
凤羽的红,纤细秀雅,不俗艳,柔美、细腻和嫩稚,意境很美。
苏轼所说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你仔细看,和这个我们凤羽的红非常神似,味道浓而澹泊。有一种生命的沉醉,是对生命永恒的期许,情感真挚,也是人心性的伸展。
第三、从对凤羽的审美评价来看,赏兰,要对中国美学的趣味有所了解,对中国美学的思想能够品味。
知识的知道,和美学的品味不能等同。我们去看兰花谱,基本上是一种知道层面的描述,告诉你其实是一种知识。比如你去看上面我们举的兰蕙同心录中老上海的描写,都是一种知识概念上的东西,你知道这些,并不能形成对老上海的审美。
兰花的审美,有一种品味在里面,这里知道和品味,有很大的区别的。知道其实是靠知识来掌握,就像我们凤羽,比如说红复轮素心,告诉你很确定的要素,这种知道,你是能掌握的。具体美还是不美,不是在知道层面,而是品味。品味不是知识,回味的空间会很大。
同样是品位,有的人能入道,有的人却不能。道,并非公共产品,不是大家都能说得出来的,不具备公共性。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个人的能力感受。鉴赏同一株兰花,有些人觉得有韵味,有些人觉得什么也没有。
韵味,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也不是逻辑所能推理出来的,可能正是这个韵味的长处,就是品味的长处。因为它越过知识和逻辑。属于一种有感而发,和不确定性,以及对无的领悟。
所谓大道无形,道始终是超越的,不在概念之中,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用概念来描写。
最后,总结一下,对兰花的审美和品味,是一种经验,同时要超越经验。你没看过很多兰花,没看过很多好的兰花,没有比较,你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你看过了呢,也不一定行。因为超越经验的品味,是无法言说的。
这种超越也不是平白无故而来的。我们一定要多看,多参观兰展,多看好花,多交流,到兰花届多拜名师,这种超越的东西不能脱离经验,需要我们好好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