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余小寒 于 2020-12-24 15:50 编辑
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谈谈少正卯。其实,我不知道少正卯死得冤不冤,是否像青蛙小说里写的,是被孔子妒杀的。无论如何,少正卯死得有点悲剧,因为死因居然是:第一分得清事理,但是内心险恶;第二说话虚伪,但是很有辩才;第三行为邪僻,但是坚定不移;第四志向愚陋,但是知识广博;第五行为不正,但是表面好施恩泽。
可以说,没有太多的行为犯罪的证据,全是一张嘴加以定义。可能撼动同治者利益,就被无情打压下去。发生在孔子身上,多少有点可惜,恐怕也是其道德污点。这五种罪名,多无事实根据,就算有罪,最多也只算思想类犯罪。恐怕少正卯也是中国历史上,以思想类罪名被杀的前几名,也算是中国早期的正治犯。孔子之所以如此坚决,得了权,便把权来行,恐怕因为他想维护同治者的权威。捍卫一些人的特权。少正卯这样的人,在精神气质上,能蛊惑人心,招揽天下,对同治者构成威胁。
古代君主,巴不得天下百姓都是愚昧无知的。孔子也说过,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一旦太聪明了,就是刁民,不利于治理。自己干偷鸡摸狗的事,就会多几双眼睛看着。思想太多的人,也会煽动无知,成为尾大不掉的异端。所以孔子必须要用杀异端的方式杀之。
孔子杀了少正卯,看似理由充足,理直气壮。其实开了一个不好的开端。在如何定罪上,不够客观,而是有点随意捏造。捕风捉影,空穴来风。比如清朝年羹尧九十多款罪名,现在来看,很多罪名都不可理解。至少孔子的五种罪名,很难构成法律准绳。把五种品行当做标准。很难量化,犯罪的敲定,也不够服人。孔子这样的圣人,杀起人来,也是当仁不让。后世的那些权者,岂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杀人更加莫须有,更加随心所欲。只要有人稍微的僭越规矩,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并没有僭越,只是有威胁的可能和做大的趋势,也会被驱除干净。所幸现代社会文明了,这样的事,只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