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玉米一词,源于屈子。
当年,楚怀王听信小儿子熊子兰(后称上官子兰,是上官一姓的始祖)的建议,赴秦之约,为秦所虏,客死咸阳。当时的大夫屈原,恨子兰误君,扬言追责,为子兰所忌。于是子兰进馋他哥哥楚顷襄王,免了屈原的官职,发配他回老家务农。
屈原回到老家,悲愤抑郁,心智涣散,天天披头散发,疯疯癫癫,行吟在汨罗江畔。他已出嫁的姐姐——小媭阿姨知道后,特意从远方赶来,劝他放过历史,面对未来,好好务农,好好生活。屈原觉得姐姐和蔼可亲,温善有理,是这人间该有的模样,便慢慢从疯癫中走出,开始秉耒而作,操持田事了。姐姐看弟弟人模人样,已经恢复得十成有九,一个月后,便告辞回家看孩子去了。
自姐姐归去,屈原形影相吊,心情又不好了。没几天,楚怀王客死秦国的消息传来,更是让他崩溃于一刹。五月初五,被抑郁症折磨得形貌枯槁的屈子,抱石跳江,一了百了。乡人们得知后,集体出动,一起在江上划舟捞他,争相划来划去,好不热闹,虽然没有捞到,却个个被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刺激的爽爽的,也就是说,划出瘾来了,于是便各自心领神会,每年这时候都要自发集合起来进行划舟活动,这就是后来传了两千多年的龙舟比赛来。
后来,屈原操持过的那片稻田丰收了,碾出的米,粒粒饱满,晶莹剔透,似带雪香,乡人们便把这种米叫“玉米”,那块田叫“玉米田”。而他们的家乡,因为屈原姐姐赶回来照顾弟弟的佳话,也改名叫“秭归”。
由此可见,玉米起初的意思是“白玉一样的大米”,而不是我们现在黄澄澄的棒子。
关于而今的“玉米”名称的来历,据说是出自慈禧老婆子之口。当年大清屈辱,被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慈禧仓惶而逃,途中解饥时吃了新煮的棒子,觉得美味异常,于是便问当地人它的名字,当地人说叫“棒子”,她觉得不雅,不符合她这个爱吃者的身份,于是赐名“御米”。后来以讹传讹,成了流传至今的“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