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话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意外就没有历史,但我更相信,历史最主要的方向还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就如同高铁的飞奔目的地,虽然有时遇到雷电停顿甚至出轨,但大部分还是能够按照既定方向到达目的地。
其实,这个话题前半部分说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吃“便”和随后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历史演变,某种程度,说吃“便”改变历史也不为过。 《吴越春秋·卷第七·勾践入臣外传》:后一月,越王出石室,召范蠡曰:“吴王疾,三月不愈。吾闻人臣之道,主疾臣忧,且吴王遇孤恩甚厚矣。疾之无瘳,惟公卜焉。”。。。范蠡曰:“。。。愿大王请求问疾,得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当拜贺焉,言其不死,以廖起日期之既言信后,则大王何 忧?”。。。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 便与恶而尝之。。。 吴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尝事师,闻粪者顺榖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是味也,应春夏之气。臣以是知之。”吴王大悦,曰 :“仁人也。”
可能都是古文,读起来有些费力。简单的用白话说些大意,就是越王勾践在夫差那里当俘虏的时候,时刻想着逃回去报仇,但是别说自由了,就是生命都朝不保夕,何谈复仇?第一步取得夫差的信任才行,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越王很狡猾,看见吴王病了三月,就试探手下臣子范蠡,竟然还说出了“主疾臣忧”,可见政治人物说谎如同喝白开水一般,其实是担心吴王死后自己的命运,会不会被继位者殉葬?所以请范蠡给卜一卦。
范蠡这个有名的智者,给他出了个主意:求其粪而尝之。结果呢,越王果非凡人,毅然在吴国的朝廷上品尝了吴王刚制作的“便便”,并和吴王亲切的探讨了味道和口感,宾主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鉴于吴王的便便味恶臭且酸苦,适合春夏之气,感四时变化,合自然之规律,吴王的身体痊愈了,结果就是宾主双方皆大欢喜。
吴王对体贴自己的越王不吝夸奖:“仁人也!”
十年后,“仁人”勾践是这样对待这问说他是仁人的吴王的,《吴越春秋》:怜之,使令入谓吴王曰:“吾置君于甬东,给君夫妇三百余家,以没王世,可乎?“吴王辞曰:“天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正孤之身,失灭宗庙社稷者。吴之土地、民臣,越既有之,孤老矣,不能臣王。”遂伏剑自杀。不是每个王都能去快乐的品尝另一个王的便便的,一个骄傲的王,给他三百户封地,和逼他自杀是一样的,这一点勾践比夫差要聪明多了。
看看勾践如何对待劝他品尝“便便”的功臣范蠡的呢,以范蠡之聪明早有预见,对想和勾践共富贵的文种推心置腹的劝说:“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那群知道勾践品尝夫差便便的老臣,想与之共富贵,确实是高看了勾践的人品,一个能忍天下人不能忍极端事情的人,其内心的煎熬与愤怒和报复心情,丝毫不会逊于尝“便”的羞辱。范蠡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实委婉的告诉了文种:跑吧,我们这些臣子看见勾践大王乐呵呵的在吴国朝廷公众之下尝“便便”,你还想活着并享受荣华富贵?醒醒吧!
虽然历史或今人对勾践的品质没有给予过多的评价,但作为成功人物还是要给予肯定。唐朝杜牧的一首诗对此作了更加明确的认可: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