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青云直上 于 2010-12-22 21:30 编辑
阳光离我很近
我离阳光很远
最近一直想看动画片,最终选中玛丽和马克思,一部来自澳州的粘土动画片。形式是苏菲的世界,内容是对人性的剖析,节奏缓慢的一部纯心理电影。最好的片子,往往不是因为它的画面或音乐,而是它所拥有的可比拟的经典对白,与鲜明的思想性。这是一部可以媲美香水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与一个男人的友情,围绕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困惑和理想展开,最终这份友谊跨越了地域、光年和人生。玛丽是一个生活在澳洲的小女孩,懵懂、莽撞,想嫁给灰伯爵一起住在苏格兰的城堡里,喜欢邻居的男生又不敢表白,还渴望有个的朋友。她的爸爸爱做鸟模型,妈妈爱喝雪利酒,而她是一场事故的结果。马克思是一个住在纽约的犹太男人,神经脆弱、暴食肥胖,一直穿同款同色同码的运动服,一直买同一个抽奖号码,患精神病,希望有个真实的朋友。他生下来就被父亲遗弃,六岁的时候妈妈又自杀了,从小有一个虚拟的朋友,叫拉沃尔利。
玛丽和马克思都喜爱一部叫做'诺布莱一家‘的动画片,并收集其人物玩偶,同样爱吃巧克力。玛丽喜欢这个动画片,是因为里面的人物是棕色的,他们住在一个茶壶里,都有许多许多的朋友;马克喜欢这个动画片,是因为里面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纪律分明的社会里,永远和谐相处融洽,而且他们都有许多许多的朋友。不同的是,玛丽的玩偶是自己手工制作的,而马克思的全套玩偶是买来的。巧克力是他们之间的信物,跨越两个大陆,来来回回寄念着一份真实的甜蜜。
整个故事是以马克思为主线的,玛丽是撬开他心窗的一个精灵,信笺是他唯一能够疏通的渠道,由此获得释放、成形和圆满。马克思是个天才与白痴型人物。他善良而博爱,有着严谨的逻辑思维,绝对性的理智,洞悉实事,却又对自己和他人深感无奈;活在自己坚硬的甲壳里,像蜗牛那类动物那样活着,拒绝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孤守自我。他对大多数人感到困惑,难以理解非语言类表达,认为调情像慢跑一样奇怪,知道上帝是想象中虚构出来的,曾是个共产主义者,嘲弄包括自已在内的无神论者,又好戴犹太帽取暖,出门还要带耳塞和鼻塞,爱玩魔方,同时可以用左右双眼各看一本书,从没用过避孕套,喜欢做个精神病者,就像喜欢改变眼睛颜色一样。
玛丽角色的存在,是对马克思完整人生的侧面折射。她天真冲动,试图改变他人和生活;也因这年轻而错误的行为,失去友情、爱情,几乎自杀。剧中几个人物的死亡,都是黑色幽默式的,表现出对麻木人生的鞭挞。
玛丽在信中,询问美国小孩子的来历,马克思的回答非常有趣,具有思辨色彩。一犹太人,是从犹太人法学博士孵出的蛋里来的;二教徒,是从天主教的修女孵出来的;三无神论者,是从脏兮兮的单身妓女孵出来的。最后,玛丽自己认为宝宝是从酒杯生出来的,是从兔子、修女和妓女下的蛋里出来的。信中玛丽还给马克思出了个难题,你能解释爱,告诉我如何被爱吗?实际上,马克思根本不懂爱,爱对他来说和潜水一样陌生,为他暖床的只是热水瓶;爱不是魔方,是没有解决方法的,无论如何钻研,也没一个好结果。最后,马克思因为思索爱的问题,压力过大而病倒住院八个月。。。
爱哲学的人,都曾有过一个苏菲的梦,而作者巧妙的将这个人生哲学的梦艺术化,拍成了一部绘声绘色的笔友电影。片子里,粘土的卡通人物、场景,有种真实的可爱质感。整部电影的背景色调,玛丽是褐色的,而马克思是黑色的,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澳洲或美国的天气差异,而是由作者赋予他们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注定了他们永无法在现实里交集,让纯洁的友谊仅存活在彼此的文字里。有影评写,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觉得评者很有见地。不过,孤岛都是自己筑起的,还需要自己出离。像玛丽那样,带着Baby,越过大洋去找马克思。
在电讯至上的今天,如果不用电话、网络,而用手写的信笺,有详细的地址,能够看到纸页、笔墨、信封真实的色泽,那真是一份非常动人的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