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池碎曲为谁弹 于 2018-5-6 21:56 编辑
看到醉笑老师为了班里的学生要读书,而发起捐书,而且还自己买书,真的让我很感动。感动一是现在还有孩子能静下心来读一些名著,难能可贵,感动二是因为学校没有图书馆,没书可借,老师自己买书给学生读,值得赞赏。
由此,我也产生一些感慨。
我读高中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学校有没有图书室,反正我没有去借过书。但我知道县城有图书馆,可以去借书,交点押金,办个借书证,5分钱一天租金。那时候的5分钱,可以买一根油条,当时学校的饭票是每斤一角二分,电影院的电影票是一角五分一张,可见,5分钱一天的租书,也是不便宜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
于是,借来的书,就抓紧时间读。世界名著很多,多的你读不过来,更何况,中学本身就有语文课,课本里有诗,散文,小说,古文,老师都会给以教学和解读。
我记得陆陆续续地借过一些书,有左拉的《萌牙》,有《简爱》,有《红与黑》,有《安娜卡列尼娜》,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还有一些拉美小说,主要是外国的世界名著,总体感觉这些书文字很细腻,读的时候,其实就是潜移默化作用。
高考想读中文系,但分数不够,到一所财务学校读会计专业,先弄个饭碗要紧。
工作后,就可以自己去买书了。93年,用了两个月工资,买了《鲁迅全集》,有空就反复看,后来买了《莎士比亚全集》,《毛泽东选集》,还有许多战争方面,哲学、历史方面的书,以前也没有智能手机上网,业余时间,还是以读书为主。
这几年,手机占了不少时间,上网和新闻娱乐资讯,总会和读书时间争夺,而且,读书是很不容易入脑子的事,人们的心都因为各样的忙而难以安静下来,所以,能读点儿书,就更不易了。
现在的人们的读书,是很少需要借书了。但因为可以随时有书读,倒不能有意识的去挤时间读,更主要的,是读不下去,心乱糟糟,不像学生时代,心无旁骛,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就是这许多年来,能够写点文字,也还是因为高中时候的读书留下的一些底子,加上一些履历,吃吃老本而已。
现在好像流行读书无用论,但这不是真的。多读书,读好书是一定有用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