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湖 于 2018-5-2 15:57 编辑
五一劳动节,不知不觉,过了几十个,总体感觉可谓五味杂陈。有快乐有不快乐,有烦躁也有惆怅,甚至有过淡淡的忧伤。近几年,我发现,过五一不能简单地用上面那些词概括,我想到了一个词,它更模糊,更复杂,或者更精准,它就是“累”。
为了不“累”,或者说为了轻松自在,这个五一,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外出游与逛,而是,选择了宅在家里。当然,天气阴阳怪气是个原因,岭南的暮春时节,总这么晴雨间错,反复无常,像个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莫测的刁蛮女孩。
以往,如果宅在家里,我通常会写字,偶尔玩玩游戏,但写字玩游戏还是太累,写字这活儿,久了也会乏味。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不为生计发愁,没有更高追求,写字往往就如同相处日久的男女对于性事的需求一样,变成例行公事,索然无趣,遑论质量。我最近迷上了电影(这么说好像我以前没迷上电影似的,事实上,回忆往事,追忆那些流失的日子与青春,我的确曾经对电影狂热过,对美剧狂热过,只不过,那时为了在外省谋生(确切地说是生存),不得不放弃),嗯,我们得谈电影,这才是本文的核心。
好吧,我要说我这个节日看的第一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片子,是一位文友推荐我的,他说,好片子。我说,嗯,好不好,你说了不算,我有自己的判断。我的这位文友小说写得非常好,看的小说也多,我们对于小说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比如我喜欢的某位小说家他也欣赏,他喜欢的某位小说家我也欣赏,当然,也有他喜欢我却不欣赏或我喜欢他却不欣赏的。除了小说,这家伙还是一个疯狂的影迷。他经常在群里谈起电影,如数家珍,但我却无动于衷。要看的,要看的,这家伙经常这样讲,并附以几个阴笑的表情。其实,我知道电影的好,问题是,我是有家有口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影视这东西,和游戏一样,是容易上瘾的。一部电影,通常要两小时左右看完。我沉迷在电影里,家人怎么办?家务怎么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我于是调侃他,你个老光棍,别勾我!顺便讲一讲这位文友,一个老男孩(其实还年轻),被爱情和女人深深伤害过,不愿再接触女人,将自己扔进小说与电影的虚构世界,追求一种纯粹精神上的快感(这么说,他活得是非常充实而快乐的,是的,快乐的单身汉)。我说,五一我有时间,看看你说的姜哥如何。
看了。拍案叫绝(可能资深影迷会笑话我,但我内心的真实感觉是这样的)。 不能说我以前没看过好电影。世界十大爱情片十大战争片十大恐怖片十大灾难片什么什么的都看过。但这么牛逼的电影我是第一次看。我说的牛逼,主要是演员的牛逼。德国牙医的形象,深深刻进我脑子。我第一直觉,就是这个演员的演技,精湛、精准,对角色的诠释无与伦比地精妙。我接来知道了这位演员的名字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德国牙医的对手是南方种植园主(小李子莱昂拉多·迪卡普里奥)。小李子的演技也非常好,但个人以为,瓦叔(瓦尔兹)完全盖过了小李子(就像扳手腕一样,看似势均力敌,最后瓦叔还是更有力道更老辣一些)。
接下来我看了《狗镇》,这是一个在我看来是新奇的电影,整个故事的讲述,是在一条船(诺亚方舟寓意)上,完全是话剧舞台,而且这个电影分了12345678幕。印象最深的还是女主角。后来查了一下,原来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妮可·基德曼,功力确实深厚,表演张力十足。故事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外乡来的逃亡女人,既是狗镇的被拯救者,也是狗镇的拯救者,在这个虚构的封闭的世界里,人性的善与恶被放大,或者说人性游走在善与恶两个极端之间。女人好不容易融入了狗镇,却又屡屡受到侵害,从融入走向逃亡、逃离。电影采用了小说惯用的象征与隐喻技法 ,或者说运用了小说的先锋与后现代表现手法,将人性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进行夸张变形,荒诞而不失逻辑的真实。私心与公心,道德与法律,在狗镇里反复较量,甚至越过各自的边界,在立意上可谓震撼人心。
然后又重温了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又想起了瓦叔在姜戈里的出色表演,于是下载了《无耻浑蛋》。无耻浑蛋这部戏,说老实话,对于昆汀戏谑与篡改历史的做法我是不满意甚至颇有微辞的(当然,昆汀的导演才华别出一格的表现手法令我赞叹),甚至对于整个电影的立意,个人觉得平平,但是,瓦叔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折服。那个党卫军军官汉斯的形象,被瓦叔诠释得光芒四射(演技)。 有两场戏不得不说一下。一是电影开始的第一章,瓦叔与农场主的对话,说实话,看了瓦叔的表演,听了瓦叔的台词,换成我,我如果是那个被占领土地上的农场主,我也会像他那样崩溃,是一种心理上完全的折服与崩溃。就像一只老鼠在鹰隼面前的绝望与恐惧,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思想与思维,全在他的掌控下,如此高智的敌人,你除了投降,还能做什么?二是瓦叔与电影院女老板(地下党)的对话,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说,瓦叔(汉斯)面对弱小的农场主,用直白的语言居高临下完全慑服 ,那么,对于真正的敌人与对手的影院女老板,则是全面掌握主动权,对于这个对手,汉斯(瓦叔)用了精确的猜测与推理,鹰隼一样锐利的眼光与直觉,直探女主的内心。尤其是用餐的过程,娴熟、自如、自信。但是,他又不像面对弱小的农场主一样点破,他只是猜测与推理,看似要立刻拿下你,到最后,却把你放了,就是说,瓦叔有这样一种能力,他给你制造紧张的精神压力,压得你快要喘不过气来,但却忽然撤掉压力,你的内心在突然放松的 一刻,瞬间崩溃。于是,我们看到女主在汉斯(瓦叔)风度翩翩离开餐桌后,大哭了。
我们说,《无耻浑蛋》的台词,确实精彩,但是,就像好武器要用在好手上,好鞍要配好马一样,没有好手与好马,好武器与好鞍,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瓦叔的卓越表演,正如某些评论所言,完全盖过了影帝级的布拉德·皮特们平庸的表现。绿叶,美过了红花。这是配角的伟大胜利。
让我想想,这几天还看过什么,噢,《玻璃城堡》,绝对不要错过的励志片,伍迪·哈里森这个老戏骨,我爱死了。我爱他的原因,因为他的父亲形象太出彩了。他给我们这些有儿女的父亲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哦,不不,不,玻璃城堡里的父亲,是个只会说空话的父亲,他的理想中的玻璃城堡,一直到死都没有建造出来,他给了曾经烧伤的女儿无比美好的梦想与激励,他自己却一直穷困潦倒,人生毫无起色,女儿从崇拜到失望到绝望到恨他,就是对他这种空想主义者的深刻嘲讽。当然,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平庸却又有真爱的父亲形象。扯远一点,这个女主角,演技的确是一流,情绪的掌控、张驰,特别是最后一家人聚餐时,兄弟姐妹们大笑时,她那想起父亲时的突然的一哭,令人心碎,太他妈的逼真了,害得我也哭泣了许久。这就是什么呢,一部影片,一部好的影片,实际上就是一个给观众情绪积蓄的过程,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嗯,扯远了扯远了,《玻璃城堡》的女主,布丽·拉尔森,要看的,要看的。我爱伍迪,确实是因为他的父亲形象演得太他们好了。正能量的父亲形象,不是在《玻璃城堡》里,而是在他的另一部电影《三块广告牌》,他在里面演了个警察局长,因不堪工作与病痛的压力而饮弹自尽。但是他对女受害人的关照,对妻子女儿们的关爱,温情十足,完全的暖男一枚。
《三块广告牌》,非常牛逼的电影,绝对的好看。里面有个警察的表演,也非常不错。我查了一下,那个警察,演员是山姆·洛克威尔,也是一个奥斯卡最佳配角。
呵呵,卖弄了这些,那些资深影迷大概要笑了。嗯,打住,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