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疏影轩主 于 2017-11-29 10:40 编辑
时间倒退九百三十四年,回到大宋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也是这样一个初冬的晚上,月亮已经圆了多半个,月光透过稀疏的窗棂,照进湖北黄州一户人家的房子里。房中的男子洗漱已毕,正准备上床就寝。节气虽已立冬,黄州的天气还不算冷。这样的季节,汴梁的树叶已经开始凋落了吧?他望了望窗外皎洁的月色,心里想。
此时,他离开东京已经四年了。四年前的“乌台诗案”几乎让他丢掉了性命,幸亏有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庇佑,以及亲朋好友的奔走呼告,他才幸免于难,被贬到黄州这个小地方,做了一名小小的团练副使。真是造化弄人呀!想当年二十一岁便进士及第,继而名满天下的他,竟落拓到如此地步。“左擎苍,右牵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任上的意气风发,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而当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在此刻想来,是多么的一厢情愿。他想起去年寒食自己所写的两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真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好在黄州这地方有长江流过,风景颇佳,闲来无事和朋友们坐船游江也挺不错的。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和两位朋友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其中一位朋友说捕到一条大鱼可以做下酒菜,只可惜没有酒。他的夫人却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一坛,说是偷偷藏好的,以备不时之需。真是位贤惠的好夫人,如果没有她的陪伴和勤俭持家,这黄州的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那晚在长江游览得十分尽兴,夜里还有一只鹤化作了道士,走进他的梦里。
今夜的月光这样清澈,早早睡去真是暴殄天物,不如出去走走。想到这里,他起身下床。“这么晚了,要去哪里?”夫人问道。“去找张怀民。”“夜凉了,早些回来。”夫人一边说,一边拿了件外衣给他披上。
踏着月色来到承天寺的时候,怀民也还没有睡。两人相视一笑,什么话也没说,来到寺院的庭中散步。能说什么呢?聊聊京城里的人和事吗?那才是天高皇帝远。聊聊乌台诗案吗?大家心知肚明。聊聊眼下的处境吗?于事何补。一切尽在不言中。
月亮已经升至中天,月华如水,将松树和竹枝的影子映在地上。“怀民你看,这些松竹的影子,多么像是水中的水草啊。”他指着地上,孩子般地笑着对朋友说。“还真是呢。微风吹动,就像水草正随波逐流。”张怀民也高兴地叫起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望着天上的月亮,念起去年所写的《前赤壁赋》中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回家的路上,他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此刻月色有知,定能照见诗人嘴角的一抹笑意。那笑淡淡的,带着点欣喜,带着点苦涩。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一个生活小片段。
苏轼的文学作品里,写到月亮的有很多。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是想念兄弟;《江城子》中的“明月夜,短松岗”,是悼念亡妻;《念奴娇》中的“一尊还酹江月”,是感叹古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更是把月光月色写得淋漓尽致。这篇短短的,仅有八十五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则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旷达态度,还有一些浅浅的无奈。
此刻的苏轼并不知道,黄州的窘迫,只是他一生苦厄的开始,还有更偏远的惠州和儋州,在未来的日子里等着他。然而再大的苦难,都没能击倒这位超然洒脱的大文豪,不然我们就不会在几近千年之后,仍然朗诵他的诗词歌赋,临摹他的《寒食帖》了。
承天寺的月光,因了苏轼当年的记述,也得以保存于古典文学中,经千年而不衰,历百世而长明。
附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