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东北说东北(1)
好像很久以来,人们对东北就多有微词,简单的说,就是很多负面新闻都来自东北,似乎久而久之,就有了三人成虎的味道。
东北怎么了?东北该怎么办?成为无数人的谈资和话题。
尽管东北人看了这些话题,心里可能老大不舒服,但事实摆在那里,整个东三省的GDP一直是全国省直辖市排名最靠后的。
于是有人喟然长叹:曾经的东北已经没落到奄奄一息,倒下或者死去就是时间问题。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却不无道理。
但是,诸多的问题里,其实,有一些在全国各地也都屡见不鲜,说白了,并非东北人的首创。
最近曝光出来的雪乡宰客问题,其实是全国旅游景点的通病,从青岛的天价虾,到云南丽江的毁容案,天下乌鸦有白的吗?如果说仅仅从一个宰客事件来判断东北,未免太失偏颇。
东北的问题是显然无法回避的,但也是有厚重历史成因的。简单的说,与中央的政策调控以及支持力度都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与东北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理念有直接关系。
黑吉辽这三省,其中黑龙江以粮食主产,以及林业。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食品工业为主。吉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具有自身优势特色。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
上面这些文字,来自于官方的一些常见的表述。这些文字说的都很冠冕堂皇,说的很假大空。
事实是,从1949年建国,东三省作为这个国家最大的重工业制造,煤业,石油,林业的输出省份,为了撑起“共和国的血脉和脊梁”几乎倾尽全部,直到灯干油枯。所以,东北的林煤油资源,几乎就是一种枯竭状态。在那饮鸩止渴的时代,东北一直处在竭泽而渔的狼狈之中,要知道在林业,矿业,石油,钢铁,制造业这些巨大的产业链条里,有无数的产业工人以此为生,当突然有那么一天,林不能再砍下去,矿也挖不出矿石,石油就算你在油井里注水都抽不出,钢铁全国产能过剩的时候,没有转型期而慌乱转型的东北人,顿时陷入巨大的慌乱和茫然之中。
时至今日,有一个话题还被很官方的掩盖着,那就是“改制”,在近乎于疯狂的“改制”浪潮里,无数的产业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厂企业,拿了点象征性的“买断工龄结算金”被企业扫地出门,转眼企业就成为一些能有上下操控力的人“合股合资”,说白了,这过程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失,国家是不知道,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很多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在这种“改制”的浪潮中,成为一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掮客们的牺牲品,他们用最小的代价,(有的就毫无代价),就把原本属于国家的,集体的资产毫不费力的归结于几个人的名下。这种肆无忌惮的“改制”居然成为一种当时的大趋势,简直令人费解。
记得那年的冬天,笔者和几个朋友驱车去沈阳,在当时的铁西,于洪工业区周边,看到的一幕,寒冷的路边上,矗立着许多身上裹着棉衣的人们,身前放着一张纸,纸上有一些介绍,大约是说自己能做什么。陪着我们的沈阳哥们说,这些都是下岗的产业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走上街头谋生。
零下十几度的寒冬,这样的一幕,看得人心冷。我相信,要是有足够的生活资本,他们不需要如此窘迫的在那么寒冷的冬日走上街头,为生计而忙碌。
将心比心,笔者当年也是买断工龄从企业出走,深知这种艰难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