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7-10-11 14:27 编辑
早上,从光山乘车回潢川,在小潢河桥南下车,走进潢川的老城:南城。潢川是一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城,在春秋时期称黄国,是中华民族黄姓的发源地。潢川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一条蜿蜒的小潢河穿城而过,将潢川分为南北二城,北为新城,南为老城。南城,作为潢川古城的发祥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潢川南城,不仅有一般老城所有的老街旧巷,更有五教共处一地的景象,在全国也颇为罕见,形成潢川南城独有的文化奇观。明、清时期,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五大宗教纷纷落户潢川,在小南海周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湖建起了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三义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不同,建筑风格亦各具特色。
走街串巷、询问路人,首先寻到磨盘街的天主教堂。天主教1892年传入潢川县境内,潢川天主教堂由当时的德国传教士兴建。教堂坐落于一个老院子里,规模不大却也美观秀丽。适逢星期日,教堂里聚集了众多信徒,在一位女牧师的带领下唱着赞美诗。
出天主教堂向西走不远,就来到了小南海。如今的小南海,湖面不大,水不流而浊,无人治理甚为可惜。小南海的南岸,东为南海观音禅寺,为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知州刘学礼兴建,湖中有长堤直通庙门。观音禅寺大殿雄伟,香火旺盛,不时有香客燃放鞭炮,震耳欲聋。据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到小南海观音禅寺烧香拜佛最高人数可达几万人。西为清真寺,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回族举人刘氏捐修。清真寺门楼白墙蓝穹,房屋青砖黛瓦,玲珑秀气。
小南海北岸,远远可看到一对高高的铁旗杆,那里就是三义观。三义观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在光州的山西、陕西商人公建,因观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神像,并借“桃园三结义”之寓意将馆址命名为“三义观”。走进观看,原有建筑物和观内的碑刻、雕塑等均毁于战乱,如今正在修复,唯有这对铸造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高20米的铁旗杆保存完好,巍然耸立。铁旗杆上分别悬挂着一幅铸铁对联,上联书写着“铁杆颂德高千尺”,下联书写着“铜柱表诚燦九霄”。
离小南海北行不远,就到了南城老街。几经询问,找到了位于一个老院子里的基督教堂旧址。基督教于1900年传入潢川县境内,如今基督教堂只剩下一座沧桑斑驳的老楼,据居住院子里的一位老人讲,这座老楼为美国人所建。
小南海特有的五教共处一地的格局,充分体现出潢川自古以来多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时至今日,各种宗教矛盾、文明冲突呈不断加深之势。历史是一面镜子,观古论今,古代相对封闭、落后的潢川尚能达到文化和谐、宗教共荣,如今处于繁荣、和平环境下的人们,又有何理由不能做到文明共处、社会和谐。
小南海周围古老的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寻觅游览完毕,我们转入了南城老街。过去的南城老街建筑古朴、街巷纵横,素有“九曲十八巷”的美称。随着县城的发展,如今只保留了部分老街旧巷。沿街或店铺、或民居,或单层或两层,有的砖墙青瓦,有的木门阁楼。有的前店后居,有的下店上居,不少保存较好的店铺还在开门迎客。缓步老街,感受着曾经的繁华和岁月的沧桑。
走过横跨小潢河、贯通南北城区的大桥,来到新城区。与路窄房矮、杂乱拥挤的南城相比,北城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街道宽敞、高楼林立,看上去不像是一个中部的县城,而像是一座沿海的发达城市。潢川的新城建设令人赞叹。
转回小潢河,于河岸漫步。小潢河河面宽阔,两岸垂柳依依、碧草如茵,景色宜人。北岸依河而立一幢三层的老式楼阁,青砖红瓦,弧窗拱门,前有小亭、后有配楼映衬,集楼、台、亭、阁于一体,儒雅之至。此楼名曰“望河楼”,于1932年8月在张钫先生的倡导下,由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在一处庞大的“古今庙”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小潢河如画风光引得我们驻足。河岸有凉伞、桌椅,还有卖茶水的。沏上一壶信阳毛尖,一个小时的时光,品茶、闲聊、赏景,正是:秋水一曲柳千条,望河楼下茶香飘。纵论古今天下事,闲话无题亦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