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喜羚侠 于 2016-10-15 01:30 编辑
烽火摇篮: 璧山战时保育院 2016年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五保育院(以下简称“直属第五保育院”)在璧山解散第70周年。就在保育院逐渐淡出大家记忆的时候,4月5日,璧山区政协副主席杨靖带领区政协学习及文史委调研组,到大路街道宝光寺(直属第五保育院旧址)进行探访,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落脚何家沟苦 直属第五保育院的前身是湖南省第二保育院,湖南省第二保育院的前身是浙江省临时保育院。 1938年8月,303名浙江保育生从浙江金华出发,经过4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湘西大庸县,与湖南分会第二保育院合并,新任院长为黄湘。在大庸住了一段时间,保育生们处境十分艰难。保育总会得知情况后,遂下令内迁。1939年8月27日,这批历时一年,经历6000里路辗转流浪、死里逃生的保育生,落脚在璧山大路何家沟何家祠堂(今青龙湖山脚黄葛桥敬老院 何家沟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保育生们在这里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时隔77年,何家沟86岁老人喻启明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保育生(当地老人称为下江娃儿)生活困难的样子。老人回忆说:草根呀树皮呀、野果呀野菜呀、罩鸡(蟋蟀)呀螳螂呀、黄鳝呀鱼鳅呀、青蛙呀癞疙宝(蟾蜍)呀,那些下江娃儿都偷着吃。有一次,吃了癞疙宝,死了很多人。 视察保育院愁 1939年9月1日,保育总会通知,取消湘二院建制,改称直属第五保育院。 正当院内生病与死亡的孩子越来越多时,初秋的一天,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带着部分老师来保育院视察。此时黄湘院长已不知去向,李德全听说因疫病死去了不少孩子时,悲愤至极。她叫随从到集市购买鸡鸭,煮给保育生吃;走时留下两位男老师,从严管理。保育总会又采取紧急措施,派了总会唯一的男性干部曹克勋接收该保育院。 曹克勋与保育院的孩子在一起 曹克勋接任院长后,鉴于保育院儿童“疥疮满身”“虐疾盛行”,加上营养匮乏,“夜盲成群”,他亲自到保育总会汇报情况,请求速派医疗队去院抢救治疗。鉴于何家沟不开阔、儿童没有活动场所、饮水条件差,曹克勋决定另选新院址。 迁入宝光寺甜 1939年秋末冬初,直属第五保育院从大路何家沟迁到大路宝光寺。 宝光寺建于清代,位于成渝中大路旁,地势平坦,河流环绕,条件较好。庙宇的房屋较多,房檐特别宽,无论下多大的雨,围绕庙宇周围走一圈,都不会淋湿衣服。保育生们在此度过了愉快的7年多保育生活,直到1946年解散。 “这个院长年轻有为!”宝光寺旁现年88岁老人王万良告诉我们。曹克勋25岁时任直属第五保育院院长。王万良回忆说:“曹院长很爱护学生。有一次,一个下江娃儿贪玩,扯了一吴姓地主的萝卜。吴姓地主的儿子当时在大路乡当乡长,他就把这位保育生打伤了。曹克勋叫人把小孩抬到大路场,让吴姓地主赔了医药费,火炮从大路场一直放回宝光寺。从此吴姓地主再不敢欺负下江娃儿了。”他广交朋友和进步青年,经常与大路人物何声一、傅友仁、袁与何等在一起,保育院遇到困难,这些人就出面解决;也肯帮助穷苦人,深受宝光寺周围的群众喜欢。曹克勋在直属第五保育院工作7年多,先后保育了700多名儿童,深受孩子们的爱戴,被学生呼为“曹大哥”,1945年10月获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