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坪,我过去几乎没有听说过,更不知它是一座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原生态古村落。去年深秋,我们来到皖南山区,为的是一睹传说中的塔川秋色,顺便看看业已商业化的宏村古镇。之后,同行的陈姐建议大家再去看看位于黟县的南坪。由于天气、心情俱佳,南坪距宏村也不远,于是欣然动身。
中午时分,温度渐渐升高,太阳当头,视野中的一切都显得十分明朗。天边漂浮着几朵白云,给蓝天带来一些点缀,也给心中增加了一丝凉意。南坪古村四面环山,村落周边方圆几里内倒是像个“小平原”,油菜幼苗一片葱绿,刚刚收获后的稻田里,稻茬生发出的嫩芽却是一种鹅黄色的暖色调。一匹马悠闲地在田里啃着草,那种无忧无虑的氛围感染着我们。
村口有座石桥,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河水穿过桥孔,静静地流向村子,给古老的皖南民居带来生气。河边一架水车,随着河水的流动而缓缓旋转,水车高大的骨架表面被风雨侵蚀过的痕迹随处可见。水车旁的石块上,两位村姑挥动着棒槌捣衣,发出一阵有节奏的声响,那响声顿时划破山野的宁静,惊飞了枯黄芦苇丛中的一对水鸟。
跨过石桥,迎面而来的是几棵高大的银杏和香樟,看那树围,一定都是百年之上的古树。这些树冠巨大的古树,不仅给进村的人带来阴凉,也在秋季里随着温度下降变换着自身的色彩;而在我眼里,它们更像是镇村之宝,年复一年地护佑着南坪村百姓的一方平安。想到这,我的心中更充满了对这座古村落了解的期待和对皖南山村历史文化的敬畏。
沿着小街深巷走进南坪村,一条条青石板路引导着我们步入岁月沧桑,皖南特有的白墙青瓦徽派建筑,连同经年的花斑青苔,构筑了南坪原生态的风貌和古朴的民居特征。由于游客稀少,村子里几乎条条都是空巷,连当地的人家也不大露面,偶尔会看到一两家敞开的门里闪现过老人或孩童的身影。这使我联想起近十多年来的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乡村的劳动力都在往城市迁移,“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甚至“留守妇女”这些词汇,频频出现在网络传媒中。这些人群,便是当前农村弱势群体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南坪人肯定也不例外,一边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古老家族产业和民俗文化在逐渐向外界尤其是城市人敞开大门,一边是自己的子孙后代抛弃坚守了多少辈的祖宅,奔向充满诱惑力的城市。眼前的民居似乎是南坪这样的古村落最后的资源,而且如果不加以有效地保护的话,这些资源便将会被一点点地磨灭耗费,直到有一天消失殆尽。
说话间,听见一片哇啦哇啦的声音,原来是一队旅游团从身后走来。对南坪来说,这些客人应该算是难得的团队,或许就是因为它的名气太小,远不像宏村那样人满为患。可是,事物往往就是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却有着非凡的灵气;而世人追捧的去处,倒会充斥着商业化的世俗。
南坪的中心位置有座祠堂,这一定是南坪曾经最神圣的地方。门前堆放着的建材表明,祠堂将加以修缮,这不仅是对古迹保护的需要,也是南坪对外开放的需要。但在历史发展到当今的社会而言,祠堂这种管理、教化和约束族人的场所,其功能早已渐渐退化,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经济中心——村委会;祠堂,只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迹,展现在人们眼前。
有家村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生财之道——在自家小楼顶上再建造一个阁楼,游客花五元钱,便可登上阁楼顶,一览整个南坪的风貌。这样的赚钱揽客方式倒也利人利己,客人可以多一个更重要的视角,俯瞰南坪,了解南坪。
站在阁楼顶上极目眺望,将这个古村落尽收眼底,我看到的是南坪的岁月之歌,无论往哪个方向看去,无论是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还是纵横交错的石路深巷,都书写着南坪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历史,都充分彰显出他们勤劳智慧的本质。
即将离开南坪村时,路遇一架运送黄土的小马车,那匹南方特有的廋马,奋力地拉着沉重的车,随着赶车人不断地吆喝声,马蹄清脆地敲打着石板路面。那画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或许,这就是南坪人默默地生存其不屈的精神之写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