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若叶 于 2017-1-26 11:59 编辑
儿子快满五周岁了,最近礼貌很成问题。心情好时一切正常,稍有不如意,轻则对家人颐指气使,直呼:哎,你帮我做啥啥;重则对长辈发脾气、大吼大叫。一个人能力可通过学习补足,体力可通过锻炼加强,可要是没有好习惯,好品格,其他再优秀也是白搭。为改变儿子没礼貌、控制不住情绪的毛病,我软硬组合各种套路都试过,效果一直不理想。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我也反省自己平日不拘小节、缺乏耐心的毛病。前两天,儿子在车子未停稳时随手开车门,内子很生气,可她得开车,由我出面帮忙训话:这是为了你的安全,以后不可以这样了。儿子认错了,但明显心不在焉,以应付为主。最后,我心平气和地怀柔:这样,爸爸以后保证不请你吃生活,你能好好听话吗?有什么想法,先告诉爸爸妈妈,有道理,爸爸妈妈会支持的。这回,儿子乐呵呵地答应了。
我想要纠正儿子的任性,以后我遇到类似情况不急不吼,我跟内子须耐心听其想法,按他能接受的方式温柔而坚定地传达信息。孩子心理单纯、脆弱,更想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礼貌并非与生俱来,而源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后天的知书达理。
礼貌与公德(公德心)有关系么?有。一般人,有礼貌者有公德,或者说有公德心。谈到公德,我不想把着词典谈定义,仅说说个人理解。公共场合的喧哗是否没公德心?答案显而易见,没有。每每儿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嚷,我家人都会提醒:STOP,在公共场合喧哗,影响别人,是没有公德心的行为。当然,公德心根植于社会,受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同样分贝的音量,在日本构成喧哗,在中国许多地方或许只是普通的热闹。日本电梯、地铁里原则上不宜打电话,国内没这种俗称的约定,只要控制好音量,还是可以接受的。在欧美国家,你院子里草长得凌乱,邻居有权要求你修理,在中国,你把院子弄成战场,在里面捉野鸡也是你的家事。
老话说“入乡随俗”,就是教人怎么适应环境,怎么在异乡迅速成为有公德心的人。多年前,我去香港旅游,因为忘了这句古训,随手扔了一烟头,结果被罚了1500港币。我曾埋怨“案发现场”四处烟头,无人清理,形同钓鱼,并以破窗效应做理论依据,可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是,你不做鱼,别人肯定钓不到你。
之所以评价木瓜的《论私德与公德》为没人性的论理,理由就在于别要求老百姓鉴定喧哗分贝,评价是否喧哗往往主观,但这些主观大多数建立在客观喧哗的基础上,毕竟没事儿谁愿意跟人闹别扭。没人性的讲理就如同在可放不可放之间,非要在人丛中放一个臭屁,然后振振有词,称放屁是人生理反应,放屁无罪;又如同在经过一个命悬一线垂手可救的性命时视而不见,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为自己辩解:谁能证明我当时不是神不守舍,目中无人呢?难道什么都要证明,什么都要依据么?要如此,那道理上,我叫一声傻逼,你也难于洗脱此名。
现实发生的鸡毛蒜皮,即便不违法不犯规,也无法躲过那句“公道在人心”。在公共场合喧哗,固然因程度难以界定,不易找到明确的介入依据,然而若不听劝说,仍旁若无人保持音量不加节制,则被评无公德心、缺少教养也天经地义,不容反驳。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从没有任何指引的时代,人类也走入了文明。在黑暗迷茫时,既不可失去信念坐以待毙,亦不该缘木求鱼寻死理,只要听从心的指引,以道德为灵魂的灯塔,你必将会找到真正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