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7-1-6 14:23 编辑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简单的翻译一下:
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象,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螭魅罔两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这篇出自左传的文章,其实真实的意思是楚王对于取代周朝的地位有了浓厚的兴趣,意图取而代之周的江山,借口就是想知道周鼎的重量。而王孙满凭借一番言论,精彩的言论,将楚王的意图篡位思想驳斥透彻,然后告诉他,周鼎的重量属于国家最高权力,不是你应该过问的。
这也是九鼎之重、问鼎江山,鼎代表国家说法的来源。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前面两个翻译的里面已经解释,不在赘述。后面的一句话是关键,而且思考之后,让人不禁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周赧王悲愤而死,秦取九鼎,后七岁,秦灭东周公国。
那么左丘明写这部左传的时间呢?原来各有说法,甚至有人说左丘明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左传也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楚简证真伪: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由浙大校友出资于2009年得以从海外回归。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层层科学和考古鉴定,最终确定,这批2300多年前的战国楚简,也就是在公元前340年,由战国时期的楚国出产的。这批楚简的内容和现在流行的《左传》本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证明,左传这篇文字出现的时候,东周还活蹦乱跳呢,竟然就判断出没有灭亡的周王朝的存在年数,是不是很神奇很神秘?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这个判断是成王定鼎于郏鄏,让人卜卦得出的,而成王是周朝第二代领导人,距离东周灭亡还有700年之久呢。姑且我们不相信周朝档案馆的记录,实际殷墟有甲骨文的存放处,也就是相当于周朝的档案馆。退一步,我们不相信那个成王的卜卦,即便就相信是王孙满当时所说的这个判断,也是在东周灭亡之前一百年所作出的,结论几乎和周朝存在时期的多少代帝王多少年代完全吻合。在那个时代,对于上天人们还是充满了敬意,没人相信王孙满就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胡言乱语说一个王朝的存在时间和有多少代王,他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而且冒用成王的卜卦说法,更是大逆不道。信口开河不是不可以,但那也不能在古代最严肃的祭天和卜卦的时候乱说,那是要用生命做代价。
此判断是建立在“卜”的基础上,卜的如此准确,如此超前,能用现代科学解释吗?
古人的智慧和文明,又有多少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我们去发掘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