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民歌的天然之美,是文人才子的工巧难以媲美的。 诗经里这首《汉广》三节结尾十六字全部相同,第一节结尾是用来写景,写实类比意味居多,以汉之不可泳,江之不可方,类比乔木之不可休和游女之不可求。而第二三节,层层递进,意中人就要远嫁,用第一节写实的十六字,抒发江汉茫茫,从此不能再见的失落。后世的诗词,以一首中用相同的字押韵为大忌-------句中用字雷同也要尽力回避,读汉广则一点都不觉得复沓,反而觉得那一个樵子的歌声还袅袅飘在耳际。
刚在网上百度时刚巧看到郭沫若依据说文说“薪”是草薪,我猜郭是想解说樵子是在采薪去 秣马,其实,说薪本义是牧草似乎有点讲不过去。我读的时候倒觉得好像是看见男主人公在砍樵,而他就要他嫁的意中人妹妹在河对面放牧,如果他口中唱的歌词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心态呢?
文中楚马,蔞驹分别押韵,使我联想起一些人的音义学说,我觉得解诗或者其他古典文字,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掌握文字音训义训,不务新不求奇。渐次參求, 或可读到真实的《汉广》,只是怕经过周秦之变,文字的原貌都难以确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