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窗诗话】借如意萍儿《岁月》浅谈微型诗的意象塑造
文/闲窗梦
闲窗最近创作比较频繁,临屏斗诗很多,多为即兴欠打磨的作品。但也写了不少以古诗为背景的解构组诗(姑且这样称呼吧,意思是把一首古诗的句子用微诗的手法进行演绎,延伸。)有些时候,诗组既成,沾沾自喜。然而,也感觉到这种类似花间派的唯美写法,也有致命的不足,即有时候活泼有余而内涵不足,有时候灵动过之而理性不够。
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可以确定的,即诗歌是经过加工的语言,是经过装潢的句子,是源于心情而高于心情的。而微诗由于其字符的限制,更需要炼字炼意。当然也有妙手偶得之,天然去雕饰的,但那只能是璞玉浑金凤毛麟角了。但更多素材不是金玉,而是木石,就需要精雕细琢,才好摆之于案啦。
好了,下面就如意萍儿发我的一首《岁月》浅谈一下微诗的创作。《岁月》她发了两首,其一为本意,其二是她修改过的作品。
《岁月》1
文/如意萍儿
时光渡口
父亲看我 校园
我看父亲 医院
《岁月》2(修改后)
文/如意萍儿
校园 医院
时光码头,父亲和我
轮流等渡
我当即判断:改过后读起来更诗意一些。原作实在太平,不经修饰,除了时光渡口有一点比喻(还是老比喻,不新鲜)外,没有什么修辞(还有不规则的对偶)。而且语意平平,没能勾起我的更多联想。“我看父亲”“父亲看我”和“渡口”之间也缺乏语意上的联系,语气是断掉的。这样的句子,放在一整段现代诗里都不起眼,单独成诗恐怕更难达其意了。
而改后,通过对“校园”“医院”“父亲和我”四个主体中间加入“时光码头”“轮流等渡”的比喻,能引起校园和医院是两个码头,父亲和我互相等对方的联想,基本算是有了诗的样子。
但闲窗认为,做的还不够。至少没能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语句还嫌太平。而且对“岁月”这一主题的扣的还不够严。岁月究竟如何变化的?印象并不明了。
穆仁前辈曾经说:“微型诗形体小,欲动人需力求新、亮,而忌平实稳当。所谓新、亮,即在内容上要予人以生动活泼、变化多端感,如此方能以少胜多,使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平实稳当是难以引人注意的。”我自己常把微诗当菜品,食材找的好,手艺做的精,才会被更多人接受。当然,把一道最常用的萝卜白菜做出让人过后难忘的感觉,就更考验厨艺了。
谈及穆仁,我拿他的一首《乡土》,供大家学习。
《乡土 》
文/穆仁
发芽了,苗在这里。
夭折了,桩在这里。
离开了,根在这里。
看这首,他便运用了比喻和排比,而且非常精到。把人比喻成树,并通过人生三个阶段阐述和乡土不离不弃的关系,通篇都是对一个确切意象的雕塑,读完后,让人印象很深。对乡土的扣题,对形象的塑造,都很成功。借此,我也再重申下,微诗由于篇幅限制,我觉得一首只一个意象就好了,集中精力把这个意象雕琢出来,延伸出去,刻在别人脑海里,才算成功。许多人写微诗,三行整出多个情节,看似丰富,热闹,实则涣散了意象,不足取也。
再倒回来看《岁月》2,通过校园、医院、父亲和我,如何完成对岁月的雕刻呢?这个食材基本符合要求,就看手艺问题了。时光作为渡口这个意象是否要使用,也值得商榷,毕竟不是很新鲜。岁月变迁,孩子从校园长大成人,父亲老去经常住院,再加上人生无常的感慨,会引发不少人的共鸣。突然又想到一首古意,即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和穆仁的《乡土》有所类似,也是对同一意象的排比延伸,加上感触。
闲窗于是想,是否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对时间段反应比较明显的意象糅合起来,完成对岁月的阐释?
闲窗不才,姑且尝试改之:
《岁月》3(闲窗修改)
文/如意萍儿
在校园,父亲陪我长大
在医院,我陪父亲变老
在家里,我们一起年轻
当然,这只是抛砖引玉,阐明思路而已诗无定法,有人喜欢哲理,有人喜欢活泼,有人喜欢买欢笑,有人喜欢钓眼泪,不敢说谁的一定就好。但是,即使众口难调,色香味的基本要求还是要达到的,只是酸甜苦辣根据自己口味再定。色、香、味,在到诗歌里,应该对应为:象、意、言。象,即塑造的意象,抒发或描写的载体(色。如何配菜,雕什么花型?); 意,即诗歌的立意,是要表达的思想(香。清蒸还是水煮,做出啥样菜品?); 言,即诗性的语言,也就是如何更美的呈现(味。鲜嫩还是香酥,口感如何?)。
其实,我也在不断的练习厨艺,偷学大家的技法,希望哪天能给大家上一道可口顺心的小菜了。
2016-2-20
于加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