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与妻子登景山
文/涧鸣
今天是2014年10月2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一清早我便陪妻子来到了景山公园。
我国的“重阳节”,其实已经很久远,据悉,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我最欣赏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世代铭记。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对故乡兄弟们与自己,未能共度佳节而做出的体贴和遗憾,更是技高一筹,同样被人们代代吟诵。
说实话,前些年我并没有看重重阳节,也从未带母亲去登过山,现在想起来就后悔得心里颤抖,想来,那一定是因为我还没有“老”,不能体会母亲心情的缘故吧。今天虽然我也步入老人的队伍,可其实我还是不喜欢重阳节,这主要是秋天天气开始凉了。但是,我却不能再留遗憾了,我一定要尽量满足妻子的意愿。别将来又是后悔。她本来昨天是提出去香山的,但最后又说;“算了,不去香山了,从市里到那里坐车已经很累了,还哪有力气爬山!也无非就是去看人——咱们还是去景山吧。”于是,今天我就陪她来到了景山。
一到西门,但见满眼的花发在晨风中,轻轻抖动,他们或由子女搀扶着,或老两口互相依偎着,更有不少老哥们、老姐妹相互帮扶着蹒跚而行。大概也如我们,是对远方的山,空有那心,而没那力了吧。把门的服务员今天是两位年轻女士,她们始终都微笑着且自缄其口,大概她们觉得今天应该对老人们的门票不做要求了,可任老人们自由出入。是啊,这也可能是一种尊老、敬老、爱老的体现吧。
随着人们的脚步,我们从路过前门的方向绕到了东侧,从东侧的上山小路蜿蜒而上,身边的老人们都颤巍巍陆陆续续地往山上走着,有不少老人的脖子上还挎着照相机,不时地停下脚步拍照。我也忍不住端起带来的比较简陋的相机为她拍了几张。
“来,王姐……我们向右走,到缓坡上去……走,那样可以……减轻膝盖的……负担,还能扶着旁边……的扶手走。”一位稍瘦的大妈在扶着一位略胖的大妈在我们前头向右移动着。那稍瘦的脖子上还挎着一架相机。她们大概也是如今所说的“老闺蜜”吧。
果然,我发现,上山台阶的左右都开辟了一条水泥的漫坡路,旁边还安装了扶手,许多老人都拉着扶手慢慢地往上或是往下吃力地走着。我忽然记起母亲也曾爬过景山,那是10几年前,母亲的外孙陪她来的,可惜那时没有这扶手。现在不但有了扶手,还在半山腰处增加了椅子,不少老人都会在那里坐一坐。我真感谢现在的工作人员,他们想得真是周到,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呢。
站在景山顶上我们向南北眺望,可惜现在的天已经不如以前蓝了,但登高望远终究是使人眼界开阔,一切美好都在那遥远的前方呢。我不由得又一次举起了相机。
在走到西边快到山脚时,只听到一个中年女士说道:“这山也太矮了,还没怎么爬呢,就快下山了!”
“你可别那么……说,我可觉得……挺费……劲呢!”
一个70多岁的大妈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那位女士说着,可能她们是母女吧。这大概就是体会不到那位大妈“老”的艰辛吧。前些年我之所以没有带母亲来过,也正是因为此呀。一股酸涩霎时又掠过我的心头。
看得出,妻子已经大不如前了,她一直落在我的身后,大口地喘着气且脸色苍白,终究是岁月不饶人呀。我想,此次景山的登高“避灾”,定会给我们带来今后的平安。
也许明年我更该带她去香山才好,那是我们1985年刚相识时,也于10月2日去的地方,那里在她心里肯定是别有意味的,我想。
(2015年农历9月初九重阳节
作者:王建明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2号楼1103室
邮编:100031
电话:1366102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