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5-8-29 16:55 编辑
二、 楷模王文松与他的伙伴们 丰祥轮拉响了起航的汽笛,缓缓驶出新加坡码头。成群的海鸥飞翔在轮船船尾.码头边送行的人群挥泪相送,,亲人们依依不舍的叮嘱渐渐淹没在涛声中,人影变得模糊。甲板上,已经看不见妻儿身影的王文松情不自禁带头哼唱起这首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 《再会吧!南洋》,全船第二批207位南侨机工应声合唱起来,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战斗歌曲响彻马六甲海峡: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海云长,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 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王文松原籍海南万宁县,在新加坡乌节律英国犘尼汽车公司任工程师。是当地华人中卓有声望的高级技术人才。王文松以自己精湛流利的英文、高超精良的专业技术,获得高薪。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当获知国内抗战急需专业人才之后,为了抗日救国,他毅然抛去安稳舒适的生活,告别了老母亲,妻子及三个孩子。带领自己身边的十多位志同道合的海南同乡伙伴,并带上全套汽车修理工具和机器设备,于第二批回国抗战。与他一道携手并肩回国的有韩利丰、黄守琛、何启凤、詹开平等等十多位海南乡亲。
站在王文松身旁的韩利丰是海南文昌地灵村人,12岁就跟堂兄飘洋过海到马来亚寻找在柔佛谋生的父亲,最初在“宽柔学校读书,小学未毕业就进“明新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学会了修理汽车的技术,收入颇丰。在他24岁的时候,奉父母之命,回国娶了海南家乡的姑娘周亚妹为妻,随后,带着“过埠新娘”返新加坡。一年之后,便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为了抗日救国,他毅然决然的跟随王文松一道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告别了温馨的家。并自带一整套的机修工具为国效力。
血气方刚的詹开平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是海南文昌人。11岁时,被父亲送回海南岛琼海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后,又返新加坡,在英国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紧随同乡王文松报名应征,他是王文松团队中年轻气壮的队友。
陈嘉庚先生在著名的《南侨回忆录》一书中的《华侨司机回国》一文中记载:“有一个修机工在洋十余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经考证文中所指修机工就就是海南籍的新加坡华侨工程师——王文松。
在王文松一行启程回国前夕(3月12日),陈嘉康先生特地再次致函西南运输处:
迳启者:此次机工回国服务员:计有207人,其中……修机领队王文松君,每月薪水国币一百元,其余每名月薪五十元,经前次接洽时当面应许,除请西南运输公司代转一函外,特再修函奉达,谨希查照是荷。此致
昆明西南运输处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公章) 主席陈嘉庚 二八年三月十二日
1939年3月13日,王文松一行应时代的召唤,带着南洋一千多万华侨的嘱托,搭乘丰祥轮由新加坡启程回国,踏上了抗日战争的征程。 王文松一行于1939年3月20日抵达昆明,立刻投入一周的军训,并通过军事考核。207人中,王文松以成绩第一名被委任为西南运输处设在缅甸的仰光汽车装配厂厂长,并带领100名南侨机工于4月1日到达仰光。其中24名海南籍机工,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核心技术骨干,韩利丰任“技术总检”,詹开平任“技佐”。随王文松一起回国的其它海南籍机工军训之后陆续分配在各个运输队中,驾驶汽车行进在滇缅公路上运送抗战物资。黄守琛被编入11汽车运输大队31中队当队长,负责6辆美国道奇车。后晋升少尉分大队长。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及交通要道已被沦陷,大量军用物资不得不改由缅甸经滇缅路运回国内。美国援助的道奇牌和欧姆卡汽车组装件运到仰光后急需装配。西南运输处临时设在这里的汽车修配厂就是为装配这些汽车而紧急设立的。
王文松带领的机工们从到达之日开始就投入到了紧张的装配工作中。负责装配的美国总工程师在他们到来之初低估了机工的能力,把他们分为六人一组,规定每组每周装配一辆大卡车。王文松与全体机工积极努力,几天时间熟悉和了解了道奇车和欧姆车的性能和构造以及装配流程后,苦干加巧干,即讲高质量,又求高速度,终于创出奇迹,每组每天装好一辆,并且原来6人一组的改为4人一组,全队每天可安装十辆以上。
机工陈宋儒就是这24位海南籍的汽车装配技工的其中一位。陈宋儒在装配工作中不幸跌伤,他带伤坚持装配,并自豪的说:“轻伤不下火线”。结果由海南籍机工组成的装配小组日夜奋战创造了一天装配4辆汽车的记录,并一直保持这个记录。 这 种惊人的速度,快速的提高了滇缅公路的军事运输能力。惊喜得美国工程师也连声赞誉“OK、OK!”并自掏腰包宴请劳苦功高的海南籍机工们。24名海南籍机工的惊人成绩经西南运输处驻仰光办事处处长陈质平先生汇报,昆明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先生专程亲自到仰光装配厂探望他们,并嘉奖了24名海南籍机工。宋子良先生一一跟大家握手,还亲切的说:“我也是海南文昌人,你们琼侨机工为海南人民争了光!” 詹开平至今还保存着当时宋子良先生代表国民政府颁发的奖状。
1939年9月,《星洲日报》记者李冰人来仰光修理厂采访,及时将机工回国服务的动人事迹在《星洲日报》上发表。
1939年10月,王文松一行胜利地提前完成仰光装配美国援助的道奇车和欧姆车的任务,所有机工都回到国内重新分配工作,进入抗日战争的新阵地。王文松、陈宋儒、詹开平等机工奉命调往云南省下关西南运输处第八修车厂,王文松任厂长,陈宋儒当领班。他们的任务是抢修车辆。原规定大修需要两周一辆,海南籍机工又刷新了五天大修一辆的记录,充分体现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由于战时抢修建,道路路况极端恶劣,造成故障频发。这里路窄、路烂、路急、弯多、坡陡,一路上险象环生。满载的汽车平均每天仅能跑160公路。一部新卡车在南洋正常可行驶五六年,可在这里仅能跑五六个月。
鉴于道路路况极端恶劣,故障频发,大量的汽车急需抢修。可是汽车品牌繁杂,难有配件更换,维修难度很大,再加上抗战局势急迫运输任务繁忙,车辆长期没有应得的保养,故障率高,最困难的是当时国内极度缺乏专业人员、资料、工装和设备相当简陋。南侨机工们以自己的技术专长动脑筋想办法检修维护,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边干边教带国内招来的学徒工。以保证抢修任务的完成。王文松他们带回来的工具和设备派上了大用场。(几十年后,韩利丰奇迹般地仍保留着唯一的一把螺丝刀。该螺丝刀钢水很好,数十年了仍很坚固,捐献给厦门华侨博物院作为“南侨机工回国参战专题展览”的珍贵文物。)
1940年陈嘉庚先生回滇缅路视察,据回忆录记载:当初西南运输处新添置的3000辆汽车,在滇缅路上跑不到两年光景,剩下能用的汽车已不足1000辆了。
王文松与他的伙伴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惠通桥被国军战略需要炸毁,凭借怒江天险阻断日军的向国内进攻,滇缅公路关闭之时。南侨机工们被国民政府当局就地解散。 王文松的伙伴们流离失所各自寻找出路。而王文松因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精通通美制汽车,同时英语又十分顺畅,被美军招聘为机械师。 1944年王文松在昆明遇日军飞机轰炸,以身殉国。 青春作伴好还乡。王文松工程师以抗日救国为已任,放弃南洋高薪职位,告别亲人,离开温暖的家庭,奔赴祖国的大西南,为加强滇缅公路的军事运输能力,贡献自己技术才干,直到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是南侨机工的楷模,是南洋广大华侨青年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者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