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3-12-7 06:33 编辑
关于历史 ——谈令箭之小说《潇潇》 这部小说,和女人有关又无关,有关的是小说中苏潇潇以及班长做为女人悲惨而令人不解的遭遇;无关的是,小说所隐含的内容,以及那段并不被人了解的历史,比以“女人”为核心去阐述,更让人无言和唏嘘。所以,我说小说题目为《难为女人》并不贴切。 1936年冬,一支人数大约2万人的红军队伍向宁夏进发,他们的任务是打通国际交通线,以便于延安能得到苏联老大哥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这支队伍在第二年四五月间失败,几乎全军覆没。这支队伍中有后来闻名遐迩的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还有曾经闻名遐迩,后来谈出我们视眼的陈昌浩、李卓然、曾传六;还有本该闻名遐迩,而事实上我们所知甚少的李特、董振堂、孙玉清。这支队伍中还有很多女兵。 二十年前曾经看过一部小说《瀚海潮》,讲述的五十年代初地矿勘测队员的故事。里面的男主角,也即是勘测队负责人(好像是政委,我记不得名字了)就是西路军的幸存者。我从他的身上了解到了西路军的悲惨境遇。至今无法忘记的是师长熊厚发居然被俘后被用大炮处决,主人公讨饭回到自己的队伍。我只记得当时自己只有十五六岁,而无法理解为什么战无不胜,英雄顽强的红军居然会有如此的失败,而西路军已及其历史,在我所学过的历史科本上,一无所踪…… 当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部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只记得妇女团最后的幸亏者面对包围上来的敌人,拉响了最后的手榴弹。看这部电影时年纪更小,甚至都不知道这部电影与西路军有关,只知道很壮烈,而且在电影里,她们将自己假扮成男人,她们说,女人,是不能当俘虏的……而我当时并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 而这些,其实并不是小说,也不是电影,而是历史…… 历史也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但已经发生过的事,其实比小说和电影更强壮烈和悲惨…… 资料显示,西路军约2.2万人,战死者7000多人,被俘12000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6000多人,回到家乡者3000多人,经过营救回到延安者45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1000多人。 仅余400多人的西路军指战员溃至新疆…… 董振堂,红五军团总指挥,战死者;孙玉清,红九军军长,被俘而被虐杀者,还有熊厚发;陈昌浩属于回到家乡者,这个四方面军的二号,西路军的一号人物这个举动也直接昭示了他后来的结局——他于文革刚开始时自杀;徐向前、王树声,西路军正副总指挥,回到延安者;李先念,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则是流落自新疆者。 《 祁连山的回声》里红军女战士最终同归于尽,虽然壮烈,但那只是电影拍摄者善意的安排。而事实是西路军的妇女团,大部被俘。而被俘后的结局——她们无一例外地被轮奸,被虐待等,被像牲口一样贩卖,被充当军官和士兵、马匪的小妾以及泄欲工具,然后被虐杀……,最幸运的无非被当地农民收留,做为农妇暂时活下来,生子、了此残生…… 七十年后的今天,这些人当中不知道是否还有人存活…… 但在漫长的七十年岁月里,她们一直不被承认曾经是红军战士,而在不被承认的这些日子里,她们的境遇,并不比当年要好…… 东方人的观念讲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曾经被教育,被引导而会下意识地去指责被俘者为什么不自杀,为什么不死。但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也根本不可能想像:能自杀,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更何况,我们甚至忽略了,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她们,因为生命和生存,永远不能被指责的…… 这是小说中苏潇潇和班长经历的一部分。班长总究会死的,不管是在苏潇潇离去后不久,还是后来的漫长七十年岁月;不管结局是被杀还是自杀;而苏潇潇的死则有些让读者不解。 首先,因为拒绝求婚而被枪杀,并不能算一件虚构的事情,这在军史以及党史上有例子,不解的人可以去求证。但看重这个结尾,不单存是因为拒婚而被枪杀。 如果了解肃反、整风、AB团这些历史的,可能会稍微想到一下那些回到延安者的结局。比如徐世友差点被枪毙;比如李卓然、程世才最后结果与其在红军军史上的地位相差太大。对于失败者,我们都会怀有莫大鄙视,而对于被俘者,或者不能证明你是否被俘的人,又会怎么样呢? 政审,无何止的调查,甚至可能严刑逼供,很多人,后来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罪名可能是叛徒、或者奸细…… 这是历史,也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而我看重结局,则是因为我不想否认人性中的另一个阴暗:就是为了划清立场,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贞而杀人明志…… 这不排除因为借口而杀人,但在历史中,这是曾经发生的事情。 所以,小说因为结尾而强大,也因为结尾,让这篇小说直指人性的阴暗。它所反映既是历史,也是人性。小说的作者,是有思考的,而能留给作者思考,更是小说成功之处。 因为,这不光关于历史,也关于人性…… 最后,附议钉蚊兄意见,题目为《潇潇》更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