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5-5-27 11:25 编辑
称谓含糊指代的“意义”
《人民日报》的有关经济股市的分析文章,因为引入了“权威人士”,引来一片围观。围观者其实无非是“好奇心”太重:这“权威人士”何方神圣?什么样的人可以统称为“权威人士”,为何不把“权威人士”的实际底牌亮出来,一个所谓的“权威人士”弄得挺“权威”的,可惜这样的“权威人士”在当下的中国“多如牛毛”。
这是一个老套的话题,比如在当下的中国,最神秘的部门莫过于“有关部门”,最神秘的人士莫过于“有关人士”,当然,还夹杂着各种蒸不熟煮不烂的“专家学者”,于是我们的媒体就靠着这些神龙不见首也看不到尾的“莫须有”来指点江山。
我个人感觉,这与赵本山的忽悠系列没二异。
因为事实早已经证明很多“有关部门”“有关人士”“专家学者”真的靠不住,相当靠不住,根本靠不住。
既然都没有了信任感,为何还要坚持出来“忽悠”,那只能说是需要。
这就好比电台电视里那些推销各类营养品,滋补品的“专家学者”,其实你根本不知道他的真身和正形到底是什么。
有的时候大概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也很作难,不敢太具体了,于是乎弄一个含含糊糊的,指向不明确,或者不那么明确的“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出来协助一下“演出”,一旦演出成功,那自然乐不可支,一旦演砸了,反正你也找不到具体哪一个。
想起当年三峡大坝的笑话,“有关专家”对大坝的种种观点,那可都是被媒体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003年的新闻是三峡大坝能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 2007年的新闻是三峡大坝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 2008年的新闻是三峡大坝可挡百年一遇的洪水; 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看了这样的新闻,对那座大坝会不会有一种恐惧感。
“权威人士”到底是何妨神圣,为何不露出真容,这看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事情的结果无非是三个选择:好,坏,或者不好不坏。对了哪一个都伤不了“权威人士”的毫毛,因为按照我们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找都找不到。
这分明是得了大忽悠本山的“真传”,忽悠的炉火纯青。
当然,如果按照新闻人的操守和标准,这是说不过去的,问题是,他们从来就不打算说的过去。
含糊的表达背后,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恐怕也是人所共知的“秘密”所在。别问我,他是谁,我只知道,“权威人士”一直存在,是否合理我不知道,于是存在就合理了。
一则挺老套的故事,说是三个书生赶考,路遇一庙,上面悬着“铁嘴钢牙,卦卦有准”,于是进去请庙里的和尚算上一卦,大和尚端坐蒲团,双手合十,看了三个人抽的签,然后先是伸出了一根手指,接着又摆了摆手。
仨书生不解其意,想求明白,和尚曰:“大凡天机皆不可泄,点到为止,是非皆是天命。”待仨书生怏怏而去,小沙弥问:师傅,你刚才这手势啥意思?
大和尚正色说:
我伸出1根指头,是说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能考上,也可能是有一个人考不上,还可能是他们一起都考上,我摆手是:都考不上,别瞎忙了。
这大和尚的“机智”是不是和“权威人士”“有关专家”有一拼不知道,或许还真有的文化渊源和真传。横竖都是道理,那头都无懈可击。
既然是“权威人士”却何必隐姓埋名,大大方方的出来亮出观点不好吗?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