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5-5-22 08:08 编辑
从“一天死八次”说起
横店作为中国影视最著名的基地之一,这些年来,为荧屏贡献了太多剧目,从正面的角度看,这算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简单的理解,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属于精神食粮,当然,这精神食粮好不好,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昨天读报看到一则报道不仅哑然。说的是在横店一个群众演员,专门饰演鬼子,这伙计也够忙,最忙的时候每天要穿梭八个不同的剧组,分饰鬼子,而且最倒霉的是,最高记录是“一天死八次”。
这听起来是一个笑话,但是一打开电视机你会知道,这或许真不是个笑话。
针对抗日剧泛滥粗制滥造,新华社近日连发几篇有分量的微博,其中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大意就是:不能在民族的伤疤上纵情狂欢。
烂剧所以滥,固然与编导们低下的能力有关,看看那些情节离奇,剧情雷人,让人啼笑皆非的“影视作品”你会怀疑我们很多的影视编导们智商,才情,组织能力,甚至编导能力是不是在专业的学校,到底学了什么?
当然,这也一定与急功近利有关。试想一下道理也很简单,投资人不会拿着自己的钱打水漂,如何短期内聚敛人气,收回投资,甚至盆满钵溢在他们看来才是王道,只要有收视率,只要能赚钱,什么尊重历史,什么艺术升华哪都是扯淡不中用的。
当然,你也不能不承认,恶俗也会有市场,否则这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或者媒体,有如苍蝇逐臭一样,围着种种恶俗翩翩起舞了。往大了说,这是奔着不流芳百世,起码也要遗臭万年的路子去。
在谴责了不良的影视编剧和投资人之后,我觉得最要谴责的就是广电总局。面对恶评的汹涌民意,难道广电总局会不知道“抗日雷剧,神剧”?因为所有能播上荧屏的片子,哪一部不是需要它们审查通过的?
如此说来,能审查通过那么烂的片子,固然片子的编导们该谴责,最让我感到不屑的就是广电总局。
所以,看着它们一脸义正辞严的出来谴责《一起打鬼子》的时候,我就觉得忒滑稽。说句不好听的,这有点贼喊捉贼的味道。片子是你审查通过的,因为惹起了反响,又忙不迭的出来“封杀处理”,你早干什么了?
说句不客气的,你的审查机制就是一个笑话,你纵容了粗制滥造,你纵容了这些“在民族伤疤上的纵情狂欢”,不是吗?
其实,我非常同情那个“一天死八次”的群众演员,讨生活真不容易,好好的一个人一天能被八路军,游击队,人民群众,国军弟兄等干死八次,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毛骨悚然,说句迷信的话,这有点折阳寿。
我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那就是一年我们的影视题材里,包括电影电视,会有多少抗日题材,但是,一个网友不玩笑的话我觉得可见一斑:打开电视,翻动频道,十个台有七八个都在要么抗日,要么宫斗。
能把一个严肃的题材,弄成笑话或者让人厌倦,这是一件很让人无语的事情。
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被以如此的方式去诠释演绎,除了是对历史的不敬,更多的是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历史。
所以,在谴责粗制滥造的同时,我觉得更应当把板子拍在广电总局的“屁股”上。今天这一切,完全是它们一手造成的。这要么是审查机制的问题,要么是负责审查的人的问题。
当听到演员葛天辩解裤裆藏弹用:历史有过的时候。我深感我们所谓的电视艺术,我们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冷笑话。
给那个一天死八回的兄弟积攒点阳寿吧,让他慢点死,死的体面或者合乎逻辑,死的尊重历史,或者不是笑话。 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