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断桥
——小说《断桥》评析
前几天顶起了一篇小说《饼干》。顶起的目的是因为《断桥》,这部小说让我很突然地想起了《饼干》。如果没有记错,《饼干》出现在某次我担任评委的小说大赛中,获没获得第一名记不清了,但这篇小说一直印象深刻。说实话,如果我对苏姐有四分敬佩的话,那这篇《饼干》大约就占了三成半。另半成是因为她其实并不胖。
评委多次,小说看了很多,但恐怕让我多少年后仍然印象深刻的,一是《饼干》,另一篇怕就是《断桥》了。
这几天可能对于上不上纸媒,有人很介意。其实,我也介意,但可以肯定的是,上了纸媒的未必就能在我评判断小说中出线,而没上了的却可能相反。这并不是说我的水平就如何。只是,对于小说赛,每一个评委都有一套评定的标准。我不想过多解释这个标准是什么,如果需要解释的话,这两篇小说应能说明问题。
饼干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战争中人性的思考,而不单纯局限于民族仇恨和所谓大义,在我看来,这种大义,其实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不是作家,而且从阅读量来说,我对这种标准的平衡,其实已经很宽容。
那么回到断桥。
这篇小说的文字功夫就不废话了,至少,我没有发现有一个多余的字。单从文字中,这篇小说是参赛作品中出类拔萃的恐不为过。那么,就直接对这篇小说中可能有些引起争议的地方,说下我的理解,可能有失偏颇,但这篇小说确实触人很深。
其一铁林:铁林读过书,有手艺,见过世面,在他未瞎之前,是村里的能人。用于表现的是作者字里行间表明:铁林娶了个很漂亮的媳妇,并且有一个叫铁蛋儿的儿子。只是他瞎之后,老婆和孩子跑了。其实,这里可能理解为她媳妇确实是跑了,也可以理解为是铁林把老婆孩子赶跑了,或者是安排走了。但这个没必要探究,因为这是作品留给人的思考空间,而这个思考空间很重要,因为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中各个主人公行事的道德基础。
其二秀珠:秀珠幼年失去的母亲,刚成年时又失去的父亲。所以,生活所迫,她可能进城做了某种色情行业。只是,她最终没有象其他姐妹那样,失踪或者留在了城里,她最终回来了。这里可能感受到的是,秀珠的回归,可能理解为在城里混不下去,也可以理解为不忘本心。但这种理解同样也不重要。
其三栓柱:可能肯定,铁蛋与栓柱的名称变化,并不是作者的混乱。也甚至不是铁林的混乱,这孩子名字就叫栓柱,铁林知道,他之所以一直叫铁蛋,是因为铁蛋可能是他跑掉孩子的名字……
其四村民:与鲁迅不同,小说中并没有麻木不仁的看客与什么丑陋的心态。其实,村中所有出现的人都是善良的。包括她们的打趣,她们的碎语。以及栓柱父亲有意无意地让栓柱出现在铁林家里。
那么,小说在表现什么呢?
其实并不是很复杂。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无依无靠的秀珠进城打工,她饱尝了世间冷暖和辛酸后,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贵的是,她没有因为外面世界的影响以及她自身可能受到的“伤害”而迷失善良的本质。
而村民们,其实也是理解并同情秀珠的,因此她们并没有因为她的作为而产生厌恶或是其他什么的情绪。但出于村民的本性,在闲言碎语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合的东西。而铁林这个多年前瞎了眼睛,又妻离子散的人,很敏锐地把握住了秀珠的内心,他可能想起到一个心灵慰藉者的作用。但其实可能相反,真正在慰藉他的人,可能是他想慰藉的人。
这是两个有者高尚灵魂的人之间的碰撞。反映在字里行间,反映在看起来愚昧落后的村民的闲言碎语与支离破碎的行动之间。
记得多年前曾经有过关于《菊豆》、《秋菊打官司》在国外获奖,而在国内遭受功击的事,大概是功击张艺谋利用中国的落后和愚昧,在国外博取同情而获奖。其实,反映人性,或者是在特定历史情况与环境下的人性本真,何来落后?
或许以今天的眼光再去评析,完全能看懂电影所要表达出的悲悯。
我记得,这,好象是某评论家所说的,诺贝尔文学家的评价标准——悲天悯人的终极人文关怀。
其实,北原的小说,反映的不是社会丑恶,甚至也不是悲天悯人。而是慈悲,人性的本真与善良的慈悲。短短篇幅,七零八落的语言,却完整的构画出这样的一个场景。
最后来说一下桥: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桥断了,应该是铁林死了吧。这个暗示,会不会让人读到这里,心里一痛?
这便是小说的功力。而且,再读,作品中并未弥漫悲观,因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看似平淡,但却一直有大义存在。
审判日,其实无需审判。
临屏而就,不通之处,海涵。以表对北原断桥的敬意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